有时候他觉得学校应该以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毕竟数学学科有自己、肖和平,历史学科有黄柯、严长寿、金泽河,生物学科有陈康彦、王树立,只要再加把劲,把考古研究所、宗教学研究所搞好,把中文系、英语系拼凑起来,这基本框架不就有了么?
有时候他又觉得学校应该考虑学生的就业问题,要多搞些好找工作的专业。像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只怕学生毕业后都得饿死。所以他保留了软件技术、网络工程、汽车运用与维修、土木工程等实用性很强的老家底,还想着发展染色技术、计算机科学。
就这样,徐生洲在基础学科与实用技术之间来回摇摆,活像一个二本毕业的大学生,想找份体面的工作,又养不活自己;想去打螺丝、送外卖,又脱不下身上的长衫,只能在理想与现实中痛苦纠结。
楚夔见徐生洲沉默不语,连忙换个问题:“刚才徐校长提到学校的目标是‘小而精’,那您对学校的规模是如何考虑的?”
徐生洲倒是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是,学校每年招生2000人左右,维持在校生8000人的规模。”
劳新芳颇为惊讶:“我还以为学校升本、改大之后,会扩大招生规模呢!”
徐生洲一挑眉:“为什么你会这么想?”
劳新芳理所当然地说道:“因为国内所有民办高校想要维持收支平衡,最直接、最可靠、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扩大招生规模。而且在校生规模上来以后,可以带来校园经济的繁荣,提高学校资产承包租赁的收入,进而形成一个正向反馈。以前我们学校招生少,是因为名声不彰、吸引力不够,只能招到那么多人。如今升本、改大,名气也上去了,影响力也起来了,生源再也不成为问题,还不趁机扩大招生规模?”
徐生洲道:“还趁机?我看你是想趁火打劫。”
苏山月插话道:“我也觉得应该适当扩大学生规模,并提高学杂费用。按照在校生-人、年均学杂费-元来计算,一年稳定的收入约在2个亿左右,基本上可以覆盖学校的日常支出,如此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单纯依赖于海外捐赠。”
徐生洲摇摇头:“包括楚老师在内,很多人都跟我提及过这个问题,但我的态度比较坚决,即在校生的规模维持在8000人左右,绝不搞成那种航母巨无霸。——至于学费,既然咱们学校已经升本、改大了,确实可以稍微提高一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苏山月颇为惊喜:“那你打算——”
徐生洲道:“专科生学费一年还是6800,本科生可以提高至8000多。”
苏山月顿时眼前一黑。
徐生洲笑着说道:“再苦一苦我,让学校安稳发展十年。”
楚夔早就知道会是这个结果,根本没有任何纠结就进入了下一个问题:“刚才徐校长提到,学校的学生规模要小、学科门类要少,同时鼓励学术研究,要建成研究型大学。我想问的是,学校的研究型目标具体有什么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