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种情况,至少在北宋的时代环境下,会好得多。
毕竟,那个时代虽然没有新闻人,但士大夫很看重名节,对于言论也很重视。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立言,和立德、立功,并列为人生三不朽。
北宋理学家张载,更是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因此,在北宋搞新闻业,实现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在宁野看来,是有适合的文化土壤的。
但牛富贵和隆三提到的问题,也确实客观存在。
尽管熙宁兴学推动了地方官学的发展,地方上普遍设立了州县学,为地方子弟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但是,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据说宋代民众识字率约为8%,虽然这只是大致估计,不代表事实就是如此,但足以可见,在北宋办报,会遇到一个严重的问题。
那就是,办报难,读报更难。
毕竟,你要先学会认字,才有机会读报,而新法不可能等到全民教育之后再搞。
因此,宁野为牛富贵和隆三的问题鼓掌,也是觉得,他们提了一个真问题和好问题。
“不用担心普通民众没有机会了解报纸的内容。”宁野早有对策,“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就能很大程度上减少地方乡绅恶意曲解新法的情况。”
“宁弟,我就知道你肯定有办法!快说说你的高见!”
这可是王安石都不一定有办法的难题呀,赵顼当即竖起耳朵,急不可耐地想听宁野解释。
------
(作者说:100章快乐!感谢一直追读本书、礼物支持作者的宝子,创作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