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定对外能不打就不打,能用钱解决就用钱解决,这种东西由上而下甚至影响了起义军的心理,对安宁的强烈向往弥漫在大定庙堂民间,宋江、张万仙等接受招安,无非也是不愿常年缩在山上当草寇,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不肯走绝,民间造反实力不足,武将藩王又都早早被严格控制了造反可能性,这是大定造反难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大定造反的规模和数量很大,但却没人成功。首先,起义没有士人团体拥护,“公知”和“读书人”在大定的地位很高,如果有他们的支持,那么久成功一半了。大定立国时就规定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就连大定法律也明确规定“刑不上士大夫”,祸国殃民之流也只是被流放。
但是,作为武将的和却不是这个待遇。狄青当时遭到文官鄙视,都当着狄青的面说他,所以才导致狄青郁郁而终。在武人心中,大定不是他们向往的,没有军功封爵的政策,只有读书人对他们的鄙视。
而“起义”的人几乎都是文盲,更不要说“文化人”,而且他们选择造反只是因为想想活下去,所谓的战略规划都没有,更没有可以出谋划策的人,就连“义军”首领都是大老粗。
而朝廷对造反者则有大杀招:招安!
给造反头子加以官身,拿钱养着。带头大哥都成了官人,那些喽啰自然作鸟兽散。
嗯,都是套路,猫抓老鼠也好,老鹰捉小鸡也罢,演戏嘛,你方唱罢我登场。
有珠玉在前,张迪所追求的自是前辈之成就,而且得长江后浪推前浪,闹的越凶越有资本与朝廷谈条件嘛。
所以,杀杀“贪官污吏”倒也罢了,招惹藩王皇子这种事、傻子才会做!
你把皇帝的儿子都得罪冒犯了,置天家颜面于何处?皇帝便是再如何想着“息事宁人”,可天下人都盯着呢,还能再行招安之事?岂非是脱了鞋啪啪啪抽自己的脸?
所以说,造反也是一门技术活哩,得把握好一个度,荣华富贵与万劫不复只在一线间,可不敢越界哦。
是以,威胜军至今能安然无恙,康王府是出了大力滴,很是生动的体现了皇家尊严。
但康王府也不可能会派那两营亲兵去征剿匪寇,平乱之事还需当地驻军及地方官相机用事。
但于宗泽而言,威胜军虽未受到冲击,张迪却是自沁源县叛出的,作为主官的他多少要承担罪责。
至于冯过,嗯,此事恰巧发生在他上任之前,与他无关,但剿匪一事仍需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