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城狸社鼠

鼎定河山 品涩居士 1721 字 13天前

辛弃疾这个兵部尚书自是管不了案件,京中自有开封府、刑部这些职能部门。那家子也是病急乱投医,见了辛弃疾坐的轿子,晓得这是位大官,便拦了下来。

古代把车叫舆,历代有《舆服志》,顾名思义,就是记录车驾制度和服饰制度的书。《舆服志》中,对公车的规制有详细的记载。总体来看,就是公车的规格和乘坐人的级别挂钩,一旦违反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例如,汉景帝时,朝廷制定了详细的车辆(指马车)使用规定,其中要求不同等级的官员使用不同规格的车辆,还要求商贾一律不得乘马车。如何通过乘坐的车来判断官员的级别?一是看驾车的马匹数量,二是看车幡的颜色。车幡,指车辆两侧用来遮挡尘土的帘子,官员按照级别,俸禄在600石以上的,可以将左幡漆成红色。俸禄在2000石以上,可以把两幡都漆成红色。因此,“朱幡”和“朱轮”,也就成了高官的代名词。

按照规定,低级的官员不能乘坐高级的车子。同时,高级的官员也不能乘坐低级的车子,更不能在正式场合不按规定乘车。史料记载,有一次,汉宣帝祭祀汉惠帝,不巧这天下起了大雨,道路泥泞,韦玄成等几位前来陪祀的列侯,就弃车骑马赶来了。事情传出去后,韦玄成等人被弹劾,削去了侯爵。韦玄成对这件事情一直耿耿于怀,去世前还叮嘱子孙千万不要在坐车这种事情上犯错误。

东晋时期,国都位于江南,而南方的马又比较少,轿子开始流行,成为“公车”的重要形式。当时,上自天子、王公,下至官员、百姓,都可以乘马,但轿子却是给宰相、大臣等地位尊贵的人的特别恩赐。到了秦楚时期,百官办公往往乘马,轿子是给重臣老病者的特供。

小主,

不同等级的轿子,区别主要体现在轿夫的数量和轿子的颜色。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种特供,文官比武官更有资格享受轿子。例如,本朝初年出台规定:三品以上的文官准许乘坐轿子,三品以下的官员只准骑马;勋戚、武官不管老少都不得乘轿;违制乘轿、擅用八抬大轿的,要受到严厉惩处。

惩处有多严厉?一次,一位四品官员离开京城办案,偷偷坐了轿子。谁知恰被太祖派出的耳目逮到。太祖毫不含糊地把那位超标用“车”的官员处死。自此,满朝文武官员再也没有人敢超标用“车”了。

作为正三品的兵部尚书,辛弃疾自是可乘坐轿子的。其实,依着他的性子是更愿意骑马的,但一则文武殊途,二来太过特立独行会引起同僚的敌视,只好“入乡随俗”。

被当街拦下,倒也说不上会懊恼,老辛让下人拿了自己的帖子带着那一家人去开封府。他这兵部尚书的头衔总归有些作用,再者满朝文武都知晓他的脾性,那开封府同知总会费些心思用些气力,但效果如何还真的不好说了。

回到府中,他与冯过说起这事,也是颇有无力感。

并非是官府不作为,委实是汴京城的地下势力错综复杂,确是很难根治。

难在哪?

第一个难点,嫌疑犯长居于此,很熟悉里面的地形,深谙“敌来我跑,敌退我回”那一套,不熟地形的执法人员根本找不到他们;

第二个难点,上方就是京师,不可在地下使用重型武器。本朝已有威力巨大的火炮,如果这是在野外,开几炮就能解决问题,但谁敢在鬼樊楼开炮?造成坍塌怎么办?皇帝第一个就要问他们的罪;

第三个难点,开封府地下除了渠道,还有战国时期的古城,民谣这么说“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这无疑加大了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