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教育,基本就远离了平民百姓,孩子稍大一些,便开始跟着父母干活,干一些放牛耕地等农活,各种杂活加身,又怎么抽身来读书呢?一是没有时间,还有一点就是因为穷,上不起学堂。
学堂里坐着的那些学子,家里面境况都是比较好的。而那些家境不好的平民,就只能世代“目不识丁”了。
再说徭役。
汉朝时有这样一首歌谣《十五从军征》,一位十五岁的少年郎从军后,一直到八十多岁的高龄才得以回乡。这样的徭役实在是太重了,而归根结底,主要是平民没有太多的钱,无法“逃过徭役”。
而那些有钱的人家,在和平年代时则会多交些钱,让官员拿钱去找付不起钱的穷人服徭役。所以说,为了保障兵源,往往就从平民家庭“挖”,少年从军,白发归乡。
另外,在战乱之年,不管是“有钱无钱”,都要强制征兵。是以,平民就是为王朝服务的,他们根本就没有选择的权利。
正因达官显贵与平民百姓在方方面面的巨大差距,才导致了众多的农民起义。古往今来,无数起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的爆发,这也引起了统治者的警觉,开始维护农民利益。
但是,这样的君王太少。所以说,农民有什么起义也是逼不得已,都是没有选择才走的这条路。
这些话……都是那光明使者借我之口说出来的,效果那叫一个好啊。
其实,百姓是最易满足的,只要有三餐一宿,就绝不会做违法乱纪的事。
小主,
纵观历朝历代,农民奋起反抗莫不都是被逼的。官府既已此般相逼,那就休怪我们这些老百姓揭竿而起了。
观其根由,大抵可归为几点:
官府滥用民力,横征暴敛;官府吏治腐败,法外敲诈;官府实行严厉的经济垄断,比如茶叶专卖、海禁等政策;官府进行严厉的户口控制,一种是百姓想要迁徙却被限制,另一种是百姓不想迁徙却被官府强行迁徙到偏远地区去垦荒;官府和民间对组织资源的争夺,宗教等组织提供了一种民间结社的形式,官府是不允许民间结社这种现象存在的,所以官民之间会发生冲突;天灾与外患等非社会因素。
浙江人民苦朝廷久矣,为求一活,且向死而求。
当然,这需要一个“带头大哥”。
这不巧了不是?想我方某性情豪爽,深得人心,更有较强的组织才能,不正是最佳人选。是以,某登高一呼,顿时从者如云。
况且某还参与传教,吸收了大批教徒,这些人都是起义军的骨干力量。摩尼教主张“是法平等,无分高下“,信教者都是一家,同时还主张吃素断荤,节省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