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在姜尚书和徐郡王的提醒下,也派出皇家舰队,出口盐、瓷器、白纸和绸缎等,大肆进口粮食。
且朝廷派出专业人士大力疏通引流黄河水,造福途经的府城,同时雇佣民间打井队,去往旱情较重的地区,免费给居民挖水井和旱井,搭建屋檐接水。
水车和竹笕也在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对于实在没有水源的地区,朝廷组织火速撤离百姓,每家每户按人头发放救济金,并可让百姓自由选择重新落户的地点。
灾区百姓可投亲靠友,也可北上幽州,去往幽州的有安置房,并负责安排工作。
若有不想离开家乡的百姓,也可先领取安置费,暂时去往他乡,待灾情过后,再返回原地。
被妥善安排的只是黎民百姓,对于那些富户,需要自救,但朝廷也很体恤这些纳税大户,会免费发放秋耕时农作物的种子。
此次旱情在国家的干预下,平稳过渡,没有造成百姓的流离失所,也没有人员的伤亡,更没有暴动,最重要的是没有卖儿卖女和遗弃老人的事情发生。
因着干旱,今年的气温偏高,临安城内白日里更如蒸笼一般,热浪滚滚,人口的密集,房屋的拥挤,处处密不透风。
姜清时夫妻,热的难熬,便丢下四哥、五哥等学子,美其名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夫妻二人不忘邀请寿安长公主、邓太夫人与荣国府的太夫人到西塘避暑。
一行人分乘三艘大船,满载各家的物品以及基金会的物资于八月初六午后到达西塘。
荣国府除了上职的、读书的,其他人皆出动,被安置在了半山腰姜家二房的避暑山庄。
寿安长公主和邓太夫人被安排住进寄畅园。
邓太夫人带了府中的小娘子们,安置在寄畅园位于湖边的荟萃庭。
而寿安长公主住进知音楼的三楼西边三面带窗的卧室,屋内四角摆上冰鉴,加上三下里流通的气流,十分的凉爽。
雪莲的身体不宜多用冰,便在三楼的露天平台上搭建了一处拿纱网遮挡的透明帐篷。
摆放在露台上的桌椅都顺到栏杆四角,中间的面积宽宽绰绰。
将两张罗汉榻对着摆放,夜间荷心或者竹心陪侍。
雪莲也轻易不睡在露天平台上,更深露重,睡到后半夜要挪地方,不够费劲,还不能睡个囫囵觉。
倒是荷心有主意,晚饭前,关上窗户将屋内四角和中心的位置摆上冰鉴,待临睡前,撤去四角的冰鉴,只留中间的一个,下半夜再开了窗透气,这时没了暑热,穿堂风一过,温度很是适宜。
青姑、红姑和翠姑三人选了真趣亭最小的三间房,留下女使规整行李后,便相携进了菜园子,摘瓜择果,体验多年不曾感受的采摘乐趣。
往事浩浩汤汤,青姑等人对于这些农活,只能在记忆里相逢,即便是去往公主名下的庄子里,也没有这般近距离感受童年的快乐。
就是迎春、雪莲平日里,也会与大爹爹和婆婆住进真趣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因着清河县位于入海口处,每日有海风阵阵,与临安相比,温度略低,所以整个西塘在绿树遮掩下,抛开正午时分,也是温度适宜。
客人到来时,姜徐氏正带着媳妇和孙女在真趣亭里熬制秋梨膏。
因着雨水少,日照充足,水果格外的甘甜。
清河县不缺水,到了秋梨丰收的季节,硕果累累。
众人按照雪莲的方子熬秋梨膏,砂锅将水煮沸,放入石密熬制,将削好的梨切块下锅炖煮。
橘皮刮去蜡衣,同红枣一致都切成细丝,贝母碾成粉,枸杞要去掉籽。
炖煮的梨水等到开锅,再以文火慢炖,炖到水干、梨化,再加入橘皮丝、红枣丝、贝母粉、枸杞。
直将梨膏熬至浓稠,入水即凝,便可起锅装坛。
丫鬟们一学便会,荷心准备了大量的材料,送到大食堂,带着香叶等人指挥着厨娘们熬制,装坛入库,留着家中自用和走礼,更是替慈幼院的老人、孩子预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