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德善慈幼院竣工

雪莲这边派出了姜正、石壮、佟三娘和万二娘,一应配套人员、物资,延缓三两日出发。

徐景湛此去游玩的同时,也肩负官家交给的重任,除了惩戒之外,也需要时不时的给各地的属官敲敲警钟。

淮南道不仅把控着江淮赋税,辖内的寿州也至关重要,此州北连陈颖水路,南联庐州,正是中原通往江淮的一条重要“中路”,况且寿州富庶,年年有大批茶税收入。

财帛动人心,小贪小闹,无伤大雅,也便罢了,俗话说的好“水至清则无鱼”,但若贪得无厌,便只能由此行的徐景湛代替官家请喝茶。

茶后,要脸面的,便自行决断。想继续做官的,收拾行装换去偏僻之地,所有家产充公,不想做官了,可以取五分之一的家产,爱去哪去哪。

若仍有死不悔改或是不应承的,徐景湛也不会多做纠缠,证据上交至天庭,接下来官家的雷霆手段,端看你接不接的住。

流放荒凉之地是轻的,家破人亡那也是咎由自取。

雪莲的归来,各类人员的合理利用,所有产业蒸蒸日上,官家赏赐的人里头,只留下管事荣葆与周嬷嬷一起打理园内诸事,分工明确责权分明。

雪莲留下于嬷嬷在身边,尤其还是一位在宫中待了这许多年的嬷嬷。

而易嬷嬷被分派带着其他人驻扎清河慈幼院,作为协理参与诸项杂事的管理。

承恩和吉祥如意姐妹也闻鸡起舞,每日练功不断。

扎马步、走梅花桩、跑步、药浴、练习投掷,与鹰培养感情,文化课、算术课,每天过的充实又忙碌。

时进六月中旬,官家派出姜尚书和福都知到达清河县,参加慈幼院的竣工剪彩仪式。

临安府、清河县主要官员,世家子弟,有头有脸的商贾们,纷纷而至,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总之揭牌仪式当天,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彩旗招展,人山人海。

姜尚书与福都知分乘专船而来,满载的船上有官家赏赐的各类物资,同时也顺带脚的帮雪莲从上京、扬州和苏州带回这三地慈幼局到了年龄自谋出路的少男少女,以及宫廷内上了年岁孤苦无依的宫人。

只别小瞧了这些退役宫人,其中不凡文思院、文绣院、裁造院、绫锦院、内染院和翰林图画院绣画专科等技术类供职的能人,最牛的尚属一位翰林图画院擅画花鸟的范画师。

这范画师不在宫人的范畴内,只因他孑然一身,为人耿直善良,年轻时受了感情的伤,加上战火的洗礼,一心只在绘画上,又与姜尚书交好,在姜尚书的邀请下,决定到西塘安度晚年并发挥余热。

凭范画师的造诣,担任西塘学徒的授课老师是大材小用,但对雪莲来说如虎添翼,在提升众人审美的同时也提高了技能。

清河县德善慈幼院,虽是以私人的名义建造,但却接受社会各界乃至国家的监督,同样也接受捐赠,有专门的慈善基金会,由临安府城及清河县各官宦、世家和商业巨头的夫人们组成。

她们会定时开展各类公益活动,以募捐和拍卖的形式,筹措资金和物品,用于救助慈幼院内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和被遗弃婴幼儿。

七月,雪莲迎回了唐三娘,她带回了十几个技艺精湛的绣娘,住在她的小院里,美其名曰闭关钻研新技能。

这处院子内的布置由唐三娘母女三人共同设计,后院是二层凹字形的绣楼,高院墙,爬满了各式鲜花,院子不大,建有凉亭和鱼塘,养着各式观赏鱼。

唐三娘带回的这批绣娘年龄偏大口音各异,且不喜出门。后经唐三娘解释众人方知晓,又是一群可怜人。

唐三娘带着一双女儿和徒弟们在江南地区开拓市场,同命相怜将这类人收到身边,一是感同身受,二是另有用处。

这些绣娘被压榨久了,病痛缠身,没了赚钱的能力,就被人弃之敝屣。

唐三娘于苦难当中解救了她们,只是心灵和肉体的双重伤痛,却不是一日两日就能恢复。

雪莲对心理学没有研究,但她从女医师中,挑选善良温柔擅长与人交流的,每日定时陪有心理疾病的绣娘和慈幼局的少男少女们谈心、谈工作、谈日常、谈未来……

总之是无所不谈,每日定时陪伴,安抚和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