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姬看向嬴政,“何为王道?”
“王道奉行儒家学说,以仁德,礼制治世。”
灭亡的周朝奉行的就是王道。
有严苛的阶级划分。
王之子为王。
君侯之子为君侯。
王为核心。
士族公卿为臣辅之。
构建道德框架。
以礼乐文化作为核心约束所有人。
让所有人必须遵守这套框架。
这便是周礼。
君有君礼。
臣有臣礼。
民有民礼。
后来因此衍变出三纲五常,四端五伦,四维八德。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四维:礼、义、廉、耻。
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以此治世,便是王道。
王道有好有坏,各有看法。
对于道德框架,赵姬觉得很不错,可以奉行下去。
但阶级固化,势必会引起抗争。
再者,一味的用仁德来约束自身。
面对不仁之士时,难免会吃亏。
比如谁也没想到,有个孙子提出兵者,诡道也的理念。
彻底改变了战争。
已经改变了很多人的三观。
再者,奉行周礼的周朝下场,就摆在眼前。
在道德观念根深蒂固的曾经。
照样有子杀父,父杀子,篡权夺位的例子。
这一理念,适合圣德明主,而不适合弱者。
若是王室衰弱,君王无能,朝纲必将大乱。
到时架空王室,祸乱朝纲,群雄逐鹿的局面,终会上演。
例如汉!
就如同周的轮回。
只是有所不同的是,多了一个统一的思想。
还有一个致命缺陷。
那就是官员,爵位制度松散与漏洞太多。
再加上阶级固化。
后来者若是立功,只能另外册封。
结果就是制度臃肿,
各种各样的官员,管着同一件事。
有爵位者遍地都是,蚕食普通人的生存空间。
商鞅向秦孝王阐述王道时,被秦孝王再次赶走。
赵姬听后,继续询问,“何为伯道?”
“伯道,与帝道有异。帝道乃顺应民心,伯道则逆民情。”
伯道,便是霸道。
商鞅曾言:民只顾眼前之乐,不顾国家生死,并且乐在其中。
但王不行。
可难就难在民与王的思想不一致。
哪怕改变的再多,让民各自做自己本分的事,难道是民乐意看到的?
不如稳定内部,对外强势。
国不富,不能发动战争。
军队不强,不足以打击敌人。
要想国富,唯有种田。
要想军队强盛,必须劝民英勇作战,以封赏引诱,让民趋之若鹜。
再以重罚威胁,让百姓知晓什么是害怕。
重赏加上重罚,只要实施下去。
必定令行禁止。
这样做,秦国不可能不强大。
这便是商鞅给秦孝公阐述的伯道(霸道)
当伯道论说完,秦孝公便拜商鞅为相,开始了改革。
霸道,无非是对内和对外同样强硬。
在赵姬看来,所谓的霸道利于称霸,而不利于治。
霸道成功的关键在于外部压力。
可一旦外部没了压力,也就是没了敌人。
对外的拳头,就会打在自己身上。
内部也会因苛责的律法而被引爆。
就如同在悬崖上走钢丝。
随时就会粉身碎骨。
赵姬面色平静的询问嬴政,“政儿觉得帝道,王道,伯道,哪一个适合你?”
这三种道不能说全错,但都有缺陷。
无论嬴政选哪一种,赵姬都会感觉到失望。
“帝道过于幻想,不可为之。王道受掣,政嗤之以鼻。至于伯道……。”
赢政沉吟了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