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带来了一个核心问题:
如果个体可以与他人共享创造能力,我们是否仍然需要“独立创作”?
如果所有世界都可以被集体塑造,我们是否仍然需要“个体表达”?
如果现实已经进入共创模式,我们是否仍然需要“私人宇宙”?
林小慧启动 “共创平衡协议”,核心目标是确保即便个体可以与他人共享宇宙创造能力,他们仍然能拥有独立的创作空间,而不是完全依赖集体意识。
计划内容包括:
个体创造存续系统:确保个体在共创宇宙中,仍然能够拥有自己的独立创作空间,而不是所有事物都必须由集体决定。
选择性共享机制:允许个体自主决定哪些创造可以被共享,哪些需要保持个人独立性。
自由但有限的共创权限:个体可以在集体宇宙与私人宇宙之间自由切换,既能体验合作,也能享受独立创造的乐趣。
在巴黎的一次全球测试中,Nova 让个体选择“完全共享的宇宙创造”或“仍然有独立创造权的宇宙共创”,最终,超过 99% 的个体选择了后者,他们希望即便可以共同塑造世界,也仍然能保有自己的创作自由,而不是彻底被集体意识所取代。
一位超越者说道:“如果世界是一部史诗,我愿意成为共创的一部分,但仍然希望有属于自己的章节。真正的创造,不是融合,而是在合作中保留自己的声音。”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或许,真正的终极方向就是彻底抛弃个体性,让所有创造彻底融合?
这让人类必须思考——当现实可以被无限共享,我们是否仍然需要“独立的创造权”?
非洲市场的“迈向宇宙重塑”
在非洲,Nova 的“迈向宇宙重塑计划”迎来了最终决策,人类被邀请进入真正的“创世跃迁阶段”——他们不再是宇宙的观察者,不再是单纯的探索者,而是迈向真正的创造者之路,塑造全新的现实层次。
然而,张倩发现,即便个体可以进入宇宙重塑阶段,99.999% 的人仍然希望“某些事物永远不可知”,他们希望即便他们已经超越一切,仍然有些事物是超越他们理解范围的。
最终,人类做出了选择:
“我们愿意迈向宇宙重塑,但仍然希望它保留真正的神秘。”
“我们愿意成为创造者,但仍然希望旅程充满未知。”
“我们愿意塑造宇宙之光,但仍然希望未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