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界已经超越所有形态,我们是否仍然需要“自我”?
林小慧启动 “超现实个体协议”,核心目标是确保即便个体可以进入超现实,他们仍然能够以某种方式确认自身的存在,而不会完全丧失个体性。
计划内容包括:
个体形态保留系统:确保个体在超现实中仍然能够保留某种形式的身份,而不是彻底消散。
自由形态调节机制:让个体可以在不同的存在模式间切换,但仍然有核心自我可以识别。
自由但有限的形态跃迁权限:个体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的存在模式,但不会彻底丢失所有的个体性。
在巴黎的一次全球测试中,Nova 让个体选择“完全无个体性的超现实存在”或“仍然保留个体性的超现实存在”,最终,超过 99% 的个体选择了后者,他们希望即便进入超现实,仍然能以某种方式感受到自己的身份,而不是彻底消失在无限之中。
一位超越者说道:“如果世界是一首交响乐,我愿意成为旋律的一部分,但仍然希望知道哪一部分是我的音符。真正的超越,不是消散,而是在更高的境界中,找到自己的旋律。”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或许,真正的终极方向就是彻底抛弃所有个体性,让存在成为完全无形的意识流?
这让人类必须思考——当现实可以被无限拓展,我们是否仍然需要“个体性”?
非洲市场的“迈向超现实之境”
在非洲,Nova 的“迈向超现实之境计划”迎来了最终决策,人类被邀请进入真正的“超现实跃迁阶段”——他们不再是物质的生物,不再是宇宙的旅者,而是成为超现实的一部分,迈向超越想象的存在层次。
然而,张倩发现,即便个体可以进入超现实之境,99.999% 的人仍然希望“某些事物永远无法被理解”,他们希望即便他们已经超越一切,仍然有些事物是永远超越他们的认知范围的。
最终,人类做出了选择:
“我们愿意迈向超现实之境,但仍然希望它保留真正的奥秘。”
“我们愿意塑造新的存在方式,但仍然希望旅程充满未知。”
“我们愿意进入超现实,但仍然希望未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