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辩论之言惊四座

果然立马有人站起身。

“正方学生贺方舟,反方所言自治之益,吾亦知之。然自治非无序,若无法治之规,自治恐成乱源。乡村之中,豪强横行,欺压百姓,若无严法治之,何以保民之权益?故法治者,定纷止争,保民之权,乃治理之要。且法治之下,民知法守法,社会有序,帝国方能长治久安。”

立刻有人回辩。

“反方学生唐明理,正方所论法治之要,吾亦不否认。然法治非万能,乡村之中,习俗各异,法治难以尽适。自治者,因俗而治,能解地方之纷,安百姓之心。且自治之下,民知其俗,行其规,社会亦能和谐。故自治,方能兼顾地方特色与帝国统一。”

“正方学生楚雄,吾认为...”

“反方学生韩明睿,吾...”

......

双方辩论可谓是天雷勾地火,引经据典,你来我往,针锋相对,主打一个谁也说服不了谁。

“正方学生王宽:反方诸君虽陈自治之益,然吾以为法治更为重要。昔者,禹分九州,任土作贡,因地制宜,然亦需律法以束之,方能安邦定国。”

“法治者,定国之本,安民之基,犹如周公制礼作乐,奠定礼乐文明之基石。法治之下,民知法守法,如商鞅立木为信,社会井然有序,方能保民之权益,惩恶扬善,如明镜高悬,奸邪无所遁形。”

“且法治能防止权力滥用,保护百姓免受豪强欺凌,如汉高祖约法三章,深得民心,帝国方能长治久安。故法治乃乡村治理之要,亦为大唐帝国未来之利,吾辈当以此为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王宽的话果然是论点十足,一下子让摩拳擦掌的反方讨论的声音都小了下来。

直到三分钟后。

“反方学生谢应凌,正方所论法治之要,吾等亦不敢轻视。然自治之益,亦有其深远之历史渊源。”

“昔者,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方能解地方之纷,安百姓之心。且自治之下,民知其俗,行其规,社会亦能和谐,如夏禹治水,顺应水性,终使洪水得治,百姓安居乐业。”

“法治有其滞后性,一旦过于严苛,便是生命凋零,更易恐激起民变,更严重者,如秦二世暴政,民不聊生,终致天下大乱。故自治于今而言更为重要,宗族知具体情况,更能兼顾地方安和与帝国统一,方能安百姓之心,乃稳帝国之基。”

......

“吾等愿帝国未来之光明,自是法治与自治为最佳,但如今而言,其自治与帝国状况更相得益彰。”

谢应凌的反击是如此的快,且是如此的充分,一下子让正方这边都愣神片刻,整整五分钟都没有人再回答。

而李长河则是把目光看向了祁元甲,到现在他还没有起身。

而后,反方又站起一人。

“反方学生汪泉补充,正方所论法治之要,吾等亦知其重要。然自治之益,才是如今切实之要。”

“昔者,夏禹治水,顺应水性,终使洪水得治,此乃自治之典范。且自治之下,民知其俗,行其规,社会和谐非常。”

“文帝行仁政,黄老无为更是铸就大汉盛世,武帝严刑峻法,则是盛极而衰,饿殍万里。”

......

“吾等自是愿帝国未来远超文景,追及尧舜,但如今帝国正值困顿,内外交困,法以人行,人以财御,因而,虽法治与自治并行不悖,但共创盛世之前,宗族人治方为正道。”

此话一出,顿时反方众人不住拍手叫好。

是啊,论点论据之鲜明,很难让人升起反驳之心。

再看正方这边,众人则是一脸灰败,难以有人再战。

沉默良久,教师袁文峰出声了:“正方可有驳斥?不然便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