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 纸上谈兵

桔子一梦 桔子一梦 2976 字 13小时前

纸上谈兵(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这一成语源自一段扣人心弦的历史故事,而相关典故最初记载于着名的史学巨着《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之中。

话说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自幼饱读兵书,对兵法了如指掌,与人谈论军事战略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众人皆惊叹他的才华与见识,认为他日后必成一代名将。然而,当真正面临战场实战时,情况却急转直下。

长平之战爆发,秦军来势汹汹,赵国临危受命派赵括为主将抵御秦军。赵括虽然熟知兵法中的各种策略和战术,但由于缺乏实际作战经验,他只是一味地按照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排兵布阵,完全不懂得根据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局势灵活应变。结果,赵军大败,四十万士卒被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此后,人们便用“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只会空谈理论知识,却无法将其有效应用到实践当中,从而难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它就像一面镜子,警示着世人不要只满足于空洞的言辞和虚幻的想象,而是要注重实践、积累经验,才能真正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取得成功。

在具体使用场景中,“纸上谈兵”常作为谓语出现,例如:“他总是纸上谈兵,从不付诸行动。” 有时也可用作宾语或定语,比如:“这种纸上谈兵的做法根本行不通。”或者“那个喜欢纸上谈兵的家伙又开始高谈阔论了。”

该成语具有明显的贬义色彩,与诸如“坐而论道”“夸夸其谈”“言之无物”等词语意思相近,都强调了空谈的无益性。相反,与之意义相反的则有“言之有物”“身体力行”“脚踏实地”等表达,这些词汇倡导的是通过切实的行动和努力去实现目标。

成语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音字母

ㄓˇ ㄕㄤˋ ㄊㄢˊ ㄅ1ㄥ

语法结构

偏正式

成文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

成语故事之纸上谈兵

成语故事知多点

成语“纸上谈兵”的意思、出处、近义词、反义词、造句及应用

赵奢

赵奢(生卒年不详),嬴姓赵氏,名奢,乃赵国之豪杰,战国时代东方六国八名将之一,获封马服君。赵奢主要活跃于赵武灵王(前 324 年-前 299 年在位)至赵孝成王(前 265 年-前 245 年在位)时期。其早年担任管理赋税之官,政绩斐然。惠文王十九年(前 280 年),赵奢获任将军,他亲率大军攻克齐国的麦丘(今山东商河县西北),自此踏上早期的军事征程。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前 270 年),秦军重兵压境,围困阏与(今山西和顺)。赵惠文王慧眼识珠,任命赵奢为将,率军驰援阏与。赵奢领军疾行,仅两日一夜便抵达距阏与 50 里处设下伏兵,如神兵天降,抢占北山高地,出其不意,一举击溃秦军,成功解阏与之围。赵奢也因此战功卓着,被封为马服君。赵奢为将时,以奇谋妙计而声名远扬,与廉颇、蔺相如同列。他提出“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此语犹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成为兵家至理名言。曹操曾对赵奢赞誉有加:“昔日赵奢、窦婴为将,受赐千金,一朝散尽,故而能成就大功,流芳百世。吾读其文,未尝不倾心仰慕其为人也”,足见其对后世影响之深远。

赵括

赵括(约公元前 260 年),乃嬴姓赵氏,名括。他生于战国时期的赵国,乃是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虽对兵书烂熟于心,但却犹如那温室中的花朵,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如何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 260 年),长平之战的烽火熊熊燃起。赵孝成王犹如那被胜利冲昏头脑的赌徒,急于求胜,中了秦国那阴险狡诈的反间计,竟用赵括这纸上谈兵之徒代替了身经百战的老将廉颇。赵括如那初出茅庐的小牛犊,不知天高地厚,一改廉颇的防守策略,贸然进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如那脱缰野马般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了如暴风骤雨般的进攻。秦将白起则如那狡猾的狐狸,分兵两路:一路佯装败退,如那诱人的鱼饵,将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如那鬼魅般切断赵军后路,如那铁桶般将赵军围困,使赵军的粮道如那被截断的河流,困于长平。最终,赵军在那漫长的四十六日中如那被饿死的困兽,分四路突围五次皆以失败告终。赵括亲自率领那如狼似虎的勇士突围,如那英勇无畏的战神,奋勇杀敌,却最终被那如死神般的秦军射杀而死,数十万赵国士兵如那被收割的麦子般投降,而后被秦军如那残忍的屠夫般坑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