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走过去一看,发现茅屋里住的是一个小鞋匠和一个盲人姑娘。
盲人姑娘憧憬着如果能现场听贝多芬的表演该有多好啊。
但是小鞋匠哥哥说音乐会的票太贵,他们不可能买的起。
于是贝多芬就走了进去,打算为盲人姑娘弹奏一曲。
这时候一阵风吹过,把茅屋里的蜡烛吹灭了。
当时月光静静的洒落在屋子里,洒在钢琴上和三个人的身上。
有感此情此景,贝多芬即兴创作了这首《月光奏鸣曲》。
当然懂的人都懂,这就是一篇很典型的公知瞎编的文章。
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个住茅屋的小鞋匠是不可能买得起一架昂贵的钢琴的。
这样一篇胡说八道的文章居然会堂而皇之的出现在华夏的语文课本上,影响了一代人。
想想就让人头皮发麻。
实际上这首曲子起初的命名也是很随意的,就叫《C小调奏鸣曲》。
后来德国着名诗人路德维西·莱尔斯塔波在听了这首曲子的第一乐章后,将其比做“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荡漾的小舟”。
因此将这支曲子命名为《月光曲》。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对美的意境的理解往往是相同的。
比如听到这个曲子,西方人会想到月光下湖面的小舟。
而华夏人大概就会忍不住开始背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或者“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云云了。
总之这一刻,在场的所有人都沉浸在美好的意境里。
林雨芝杏眼里闪着光,姜珩再一次带给了她惊喜。
之前姜珩演奏的《秋日私语》和《d小调钢琴协奏曲》都可以算作是浪漫主义的流派。
然而现在姜珩演奏的是最纯正的古典钢琴。
林雨芝抛开这些念头,静静地欣赏着姜珩的演奏。
她在这轻柔的旋律里听到了一抹淡淡的忧伤。
很快第一乐章结束,进入第二乐章,节奏变得轻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