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天命玄鸟经

殷墟西行20余公里,即见山峦起伏,从山麓前伸出的低丘,犹如太行山伸出的双臂,形成一个箕形盆地,殷墟正位于盆地的出口处,面向的是一望无垠的豫北平原。殷墟还依偎着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洹河,这是华夏北方的一条小型水系。

中州省安阳,洹河之畔,青铜大鼎造型的殷墟博物馆新馆矗立岸边,和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馆体上方“大邑商”3个甲骨文字格外醒目。以商代国之重器“鼎”为设计意向,通过抽象和演变,形成整体大气、简练有力的四方之形。

小主,

大家来这里的目的,是为了将华夏守护之灵《商书》中商朝后期的历史文化脉络补齐,顺便完成根据商朝历史文化衍生而出的功法。想必在完成这座历史遗迹的考察之后,商朝的图腾玄鸟应该会像夏朝和周朝的图腾那样,诞生出灵智来。

3300多年前,商王朝建都安阳小屯村一带。随着商王朝的灭亡,这座曾经繁荣的都城也逐渐荒废,最终变成一片废墟,被淹没于地下,史称“殷墟”。

在殷墟被发现之前,商朝只是一个存在于历史文献中的王朝。其中,最为完整地记录商朝历史的当属《史记·殷本纪》。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典籍实际上是西汉中期的作品,距离商朝的灭亡已经过去了千年。

在此之前,尽管也有一些传世文献提及过商朝,但这些文献无一例外都是西周以后才出现的。因此,如果没有对殷墟的发掘工作,那么商朝的历史恐怕仍将继续笼罩在一层迷雾之中。

殷墟,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且被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填补了殷商历史的空白,还通过发掘的大量遗迹和遗物,全面展现了商代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貌。

考古工作就像一座桥梁,将现实与想象紧密相连,把文献资料与遗迹一一对应起来,让书写在甲骨文上的人物有了血肉。

1928年,考古学家董作宾在安阳市西北郊小屯村挥出第一锹,拉开了华夏考古人持续科学发掘殷墟的序幕,至今已近百年。殷墟,成为华夏发掘时间最长、次数最多、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在一代代考古人的手中,“大邑商”的轮廓渐渐清晰。

根据《史记》中的记载,商王朝的创立者称为“汤”,立国后传承17代31位王。文献资料显示,商朝建立后经历过五次迁都,兴建六座都城。

最后一次迁都约为公元前1290年,第20位商王盘庚率领臣民迁至洹水之滨,此后沿袭270余年直到商朝灭亡,都没有再次迁都,迎来晚商盛世。

位于中州省安阳市的殷墟,是商朝晚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它见证了商朝从兴盛走向衰落的整个历程。

在华夏古代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盘庚迁殷、武丁中兴、帝乙征夷、帝辛失国等重大的历史事件均与此地有关。

《诗经·商颂》记载:“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被洹水萦绕的殷墟王城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号称“大邑商”。

当夜幕降临,众人抵达了安阳市。秋雨不期而至,断了一行人想去修行的想法,于是他们决定先在殷墟遗址附近转转,明天再进去。

次日清晨,天公作美,居然晴天了。

一场秋雨一场寒,推开窗户,迎面而来的是夹杂着丝丝凉意的清新空气。时间不着急,夏先衍一行人并未太早起来。

吃过早饭太阳刚刚升起,经过一场秋雨,不少树叶被打落,环卫工人来不及打扫,地面一层金黄,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面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煞是好看。

空气中弥漫着清冽而微凉的气息,夹杂着雨后的清新,让人感到清爽宜人。

进入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一片绿意盎然。这里的景色与外界截然不同,得益于灵源的保护,这里的植被依旧郁郁葱葱,犹如绿色的海洋。

走进殷墟,就会被形制阔大、气势恢宏、布局严整的80余座宫殿宗庙区已发现大型夯土建筑基址所震撼。

殷墟有大量的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后冈遗址、洹北商城遗址以及许多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祭祀坑、甲骨窖穴、手工业作坊遗址等,这里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精美文物,包括甲骨文、青铜器、玉器等等。

其中,1973 年之前发掘的 53 座建筑基址更是重中之重,它们是殷墟宫殿宗庙区的核心部分,也是殷王都全盘规划、布局结构的关键所在。

这 53 座建筑基址中有 15 座是王室的宫室、寝居之所,还有 21 座是王室的宗庙建筑,另有 17 座则是王室的祭坛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