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就让老卢带我来找您们,想和负责十号工程的前辈们打个招呼。”许宁解释道。
简单的交流中,初次见面的人们迅速变得熟络起来。
“老宋他刚好去外地出差去了,要过几天才会,等下次再介绍你们认识了。”
薛知寿略显遗憾地说着,然后指向一位年轻工程师,他在一台笔记本电脑前忙碌着:
“这是十号工程的副总设计师杨未,能力出众,相信你们会有很多共同话题。”
杨未停下手中的工作,与许宁握手:
“你好,许宁同志,镐京和盛京那边的工作,我已经有所耳闻,解决了不少长期存在的问题。没想到你会这么年轻。”
“我也久仰杨总的威名了。”面对这位年仅三十出头的大佬,许宁心中满是敬意。
杨未15岁初中毕业直接考上西北工大,毕业后直接进入研究工作,短短7年的时间就成为了研究室主任和型号副总师,这样的经历简直就是传奇的人生。
“别这么客气,我们算是同辈人,叫我杨工或直接叫名字就好。”
杨未摆手回应,心里觉得许宁的恭维只是出于礼貌。
毕竟,虽然自己晋升迅速,但型号副总师这个职位在航空工业内部还不至于人人皆知。
相比之下,许宁在半年内三次作为先进技术成果的第一完成人,名气或许更大一些。
如此高的效率,甚至引发了关于他身世的一些猜测和讨论。
简短的寒暄后,大家的目光很快聚焦到了眼前的战斗机上。
“虽然我们是第一次见面,但你提出的内外流一体化设计,以及仿真模拟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理念,已经对我们帮助很大。”
杨未一边说,一边领着许宁走向停在一旁的战斗机和那台展示着歼10进气道CFD模拟结果的电脑。
“看得出杨工在这一块儿早已有所研究。”
许宁敏锐地观察到,在模型中,进气道与机身之间的六处连接以不同角度展现,而即将完成总装的原型机仍保持着最初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