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问题曾经使得导弹要么打不准,要么射程受限,无法实现发射后不管的功能,导致一旦失去联系就会自毁。
现在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意味着霹雳11的性能将得到显着提升,这对于歼8c战斗机的研发定型以及整个国防事业都是一个巨大的好消息。
面对如此热烈的欢迎场面,许宁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也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了。
枫叶国商人做生意向来注重品质与合作,即便华夏最终只购买了不到80枚的“阿斯派德”空对空导弹;
阿莱尼亚公司依然分享了许多关键技术资料,涵盖了弹体研发、推进剂配方以及战斗部构造等方面。
虽然控制系统和导引头的技术也一并提供,但华夏的目的是开发自己的“霹雳11”,而非完全复制枫叶国的导弹,因此雷达与火控系统都采用了自主研发的技术。
在过去几年里,机械电子工业部二局和607研究所共同努力,克服了连续波照射器噪音大、导引头锁定目标慢以及导弹与飞机数据交换不稳定等技术难题。
而今,只剩下控制系统和导引头这两项最具挑战性的任务等待突破。
当许宁和徐舒的研究成果问世时,仿制工程迎来了转机,这份论文为机电二局的技术人员带来了希望之光。
为了表达感激之情,不仅发出了正式的感谢信,还派遣了一支近百人的团队前往阎良参与靶场测试工作。
在试飞院的一个机库旁,许宁终于见到了正在进行适配性测试的10枚“霹雳11”。
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数量,因为当时歼8战斗机所用的“阿斯派德”导弹仅剩下不到60枚,而适合苏27SK的R-27E导弹也只有约一百余枚,总数不超过两百枚。
一次靶试就消耗掉10枚导弹,这个提议放在以前几乎是天方夜谭。
回顾过去三次中距导弹的打靶试验,总共发射了11枚导弹,其中4枚未能命中目标。
而现在,使用国产飞机发射国产中距导弹,对于华夏空军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站在一旁的“霹雳11”副总研发师郭立强听到许宁轻声说:“中距弹自由,就是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