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 虎踞龙盘三国赤壁

在唐朝还出现了一个对历史颇有影响的官职——节度使。节度使是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本只是在边境诸州,但后来内地也设有节度使,最终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历过唐朝的教训,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就是加强中央集权,百官权力分散。宋朝宰相之权被枢密使、三司使所分。

中枢、枢密、三司分别掌管军、政、财三大事务,宋代的中央集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使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握有最高行政权者是宰相,但其权力被大大削弱。

到了明代,废除了中书省,皇帝亲自处理国政,并以翰林院官员加殿阁大学士,负责草拟诏书。大学士逐渐成为实际上的宰相,被称为辅臣。

明成祖朱棣时期,明朝确立内阁,成为皇帝的资政机构。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的身份,皇帝拥有最终决定权,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

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大学士因有太子经师的恩情,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少身份,地位日益尊崇。宣宗时期,朝廷事务大小均悉数咨询大学士杨士奇的看法而决定,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

到明世宗时期,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甚至压制六部。

清代则延续了明代的做法,但到了雍正时期成立了军机处。大学士的权力大大削弱,军机处成为执掌大权的中枢,而大学士的地位则逐渐名存实亡。

【一口气看懂南北朝那些事#历史#小知识#南北朝】

都说乱世出英雄,但南北朝这个乱世却频频出暴君、诗人、乱伦、出家……这些胡作非为的皇帝,甚至玩起了“九族消消乐”,消掉的还是自己的九族。

由于败家的皇帝太多,南北朝时期王朝的国祚都比其他朝代短了不少。

今天咱们就看看这个开始于公元420年的南北朝乱世。

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刘裕建立刘宋政权,是为宋武帝。与东晋的皇帝不同,刘裕草根出身,硬是靠着战功一步一步爬到了这个最尊贵的位置。

光是死在他手里的皇帝就多达6个。无论是篡位的桓玄,还是割据一方的南燕皇帝慕容超,亦或是晋安帝司马德宗,都没逃过他的屠刀。

因此,刘裕一上位,无论是北方割据势力,还是让东晋束手无策的南方豪强,都噤若寒蝉,生怕这个连皇帝都敢杀的主儿把自己送进阎王殿。

也许是天妒英才,公元422年,刘裕在灭桓楚、平西蜀、大败南燕、后秦,收复长安、洛阳两都之后驾鹤西去。

临终前,他把皇位传给了长子宋少帝刘义符,并留下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四人辅政。

这四个人都是刘裕的铁杆,要能力有能力,要忠心有忠心。只不过刘裕没想到,他们忠心的是他本人,而非他的儿子刘义符。

镇山之虎刘裕倒下后,割据一方的北魏来了精神。北魏明元帝拓跋嗣趁机出兵留送。这次出兵,北魏虽然打了胜仗,但没讨到什么便宜。

不过,对于此时的刘宋皇帝刘义符来说,北魏还算不上他的头等心腹大患,因为另一件事已经火烧眉毛——他的手下们表示要换一个老板。

公元424年,刘义符被檀道济等四位辅政大臣所废。他的三弟刘义隆走进了辅政大臣们的眼中。对于大臣们来说,刘义隆年轻示弱,好控制,是个再合适不过的傀儡。

然而,与只会吃喝玩乐的兄长不同,刘义隆也是个搞政治的好手。

他刚登上皇位不久,就分化了四位辅政大臣,随后联合大臣檀道济讨伐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位。这次皇帝和大臣们的博弈以皇帝的获胜而告终。刘义隆也得以坐稳皇位,休养生息。

与此同时,北方新上任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也没闲着。

他13次出兵,平定漠北柔然,10年之内灭胡夏,击败蠕蠕,将北燕和北凉纳入北魏的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