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从湖南永城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手性化学家丁奎岭

院士之路 钩藤草 3563 字 4个月前

在基于二氧化碳为原料的甲醇、乙酸、乙醇、二甲基甲酰胺(DMF)以及聚乳酸的热化学催化、电化学催化以及融合化学与生物合成科学的新过程、新方法和新工艺方面。

丁奎岭院士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推动了二氧化碳转化技术的发展。

例如,位于山东枣庄的资源化利用二氧化碳合成 DMF 项目中试设备的正式投入运转,标志着其在二氧化碳催化转化研究方面取得了工业化的进展。

丁奎岭院士与多位专家合着综述《仿生不对称催化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仿生不对称催化的发展。

从酶促反应的催化原理、仿生催化剂的设计与发展以及催化应用等方面对基于九类生物酶的仿生不对称催化进行了系统性地综述,并对该领域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丁奎岭院士的研究成果在化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为推动化学科学的发展和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研之路解码

丁奎岭院士的科研之路,对他后来当选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手性催化领域,他在镍催化反应方面取得的突破以及手性催化剂设计的新理念和方法,奠定了他在该领域的领军地位。

这些创新性成果展现了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独特的科研洞察力。

手性催化是化学研究中的关键领域,对医药、材料等众多行业意义重大,这些成果体现了他能够在前沿领域攻坚克难,开辟新的研究方向。

在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方面的探索也至关重要。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二氧化碳的高效转化成为热点问题。

他在这方面的研究不仅推动了化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创新,还在中试设备运转等方面取得了工业化的突破。

这体现了他的研究兼具学术高度和应用前景,能够将基础研究与实际产业需求相结合。

而在仿生不对称催化领域,其相关综述对该领域的系统总结和前瞻性展望,展现了他对化学领域一个重要分支的全局把控能力。

这种对领域发展的深刻理解和引领作用,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认可。

这些研究成果整体反映了丁奎岭院士在化学领域的卓越能力,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创新到实际应用探索的多个方面。

他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创新性和突破性的进展,还对相关领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这些都是他能够当选院士的关键因素。

后记

丁奎岭院士后来的成功当选院士以及取得的诸多成就,与其出生地、求学之路、从业之路和科研之路,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河南永城是丁奎岭院士的故乡,出生于农村的他,从小帮着父母干农活,艰苦的农村生活环境塑造了他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品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种品质成为他在科研道路上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精神支撑。

例如,在科研过程中遇到实验失败、研究瓶颈等问题时,他凭借着坚韧的毅力不断尝试、探索,最终取得突破。

农村的成长背景让他深知努力奋斗的重要性,对改变命运有着强烈的渴望。

父母对他的期望也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他不断前进的动力,促使他在学业和科研上不断追求卓越,努力为国家做出贡献,以回应母亲对他“为国家做了什么贡献”的疑问。

本科就读于郑州大学化学系,让他系统地接触和学习了化学知识,为后续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郑州大学的学习过程中,他对化学的兴趣日益浓厚,成绩优异,这不仅增强了他在化学领域继续深造的信心,也为他日后的科研工作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

师从吴养洁教授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对他的影响深远。

吴养洁教授是我国着名的化学家,在有机化学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和丰富的经验。

在导师的指导下,丁奎岭院士不仅学到了专业的化学知识和研究方法,还传承了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

这种师承关系为他日后在化学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的学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指导。

在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使他接触到了不同的学术氛围、研究方法和学术资源,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

南京大学在化学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优秀的师资队伍,为他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和交流平台,让他能够与更多优秀的学者进行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提升了他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博士毕业后在郑州大学化学系任教的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进一步梳理和深化。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他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需求,这对他的科研工作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他能够从教学中获取灵感,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相互促进。

1998 年进入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为他提供了更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和更丰富的科研资源。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在有机化学领域具有国际领先的研究水平和影响力,在这里,他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研究课题和先进的实验设备,与国内外顶尖的科学家进行交流和合作,这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加速了他在科研领域的发展。

担任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校长等领导职务,让他在科研管理和团队领导方面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这些经历使他不仅具备了卓越的科研能力,还具备了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带领团队开展科研工作,推动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

长期从事基于有机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反应和绿色化学研究,使他在这一领域积累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研究经验。

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他提出了手性催化剂的“自负载”概念等创新性理论和方法,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使他在国际化学领域赢得了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关注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将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例如,在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为解决环境和能源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这种将科研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研究理念,使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还能够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做出实际贡献。

总的来说,丁奎岭院士的出生地、求学之路、从业之路和科研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