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谁先妥协

美国和德国的立场获得了楚天铭的赞赏,于是双方迅速派遣代表前往北平举行机密会谈。

就在两位代表表示愿意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的那一刻起,原本驻守在两国大使馆外的救国军便悄然消失无踪。使馆工作人员终于能够自由出入东交民巷,不再受到救国军的阻挠与困扰。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两个国家的代表竟突然宣称要把负责保卫使馆的军队撤回国。其理由是北平当前的局势已得到有效掌控,他们坚信救国会能确保使馆所需的安全保障。

而在他们发布此消息后的次日清晨,那些驻留于使馆的军队便搭乘着卡车风驰电掣般驶离北平领土,并经由天津港乘船归国。

自那日起,美、德两国大使馆门前出现了几位站岗执勤的警察;水电等基础设施也得以迅速修复,使馆各项工作重回正轨。

直到这个时候,东交民巷里面的各国这才明白过来救国军的目标是各国的“驻军权”。

明清时期,东交民巷一直是“五府六部”(五军府: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所在地。

清乾隆、嘉庆年间,在此修建了“迎宾馆”,供外国使臣临时居住。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这里又先后设立了英、俄、德、法等国的使馆。

1860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等国签订《天津条约》,条约规定,各国可派公使常驻北京,一座座异域风格的洋楼很快耸立在东交民巷。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血腥镇压义和团,逼得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

第二年,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该条约附图明确划定了南起东城根,北到东长安街,西至东交民巷西口(户部街),东到崇文门大街为使馆区,清政府设在这一区域的各个衙门和民房,立即被列强们抢占瓜分。

英国使馆在原址扩张,强占了北侧的翰林院、东部鸾驾库、鸿胪寺等处。

俄国使馆强占了太医院、钦天监。

美国使馆则强占了东交民巷西口的会同馆、庶常馆和附近的民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