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庙市最显着的特点,是庙里庙外都摆摊儿。
隆福寺的格调最高。
除了几个老书店,还有卖文玩字画,珠宝玉器的。
但主要还是以鸟市、鸽子市、鸣虫和花场子出名儿,相当于过去的花鸟市场。
白塔寺、护国寺是中间一档的。
百货云集,但大同小异,都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
土地庙是档次最低的,卖农具,农副产品,还有普通花卉。
当真要说到京城的花市、天桥、厂甸这三处,这又属于特例中的特例。
因为这三处实质上是脱胎于庙市,经过长期演变而成的大集。
花市是因为火神庙香火断绝,演变成集市的。
每月逢四举办,初四、十四、二十四。
卖的主要是京城的绢花、绒花、供花、胭脂水粉什么的各种女性用品,还有竹柳山货。
说白了,花市是大姑娘小媳妇爱逛的地方,男客都是陪女客来的。
天桥的来历和花市也差不多,原本是红庙前面的旧货市场。
因为本是穷杂之地,专为穷人群体服务的,天桥就是在京城的旧货集市里,也层次不高。
最初以生活必需品为主,还有废铜烂铁,有点像收破烂的人汇集的地方。
后来逐渐演变为以旧眼镜和估衣的生意为主,天桥才算开始兴旺,这才有了卖艺的。
所以这样的地方,欺行霸市的地痞流氓就多,骗人的老虎摊儿不少,贩卖的吃食也不卫生,而且多以价廉为主。
甚至就连艺人的表演都不入流,说是“三俗”都算是美化了。
实际上,过去的天桥艺人,许多人是拒绝女客的。
比如说撂地相声的,当时比较流行的话是这么劝的。
“女客请走啊,我们说的不是人话,别脏了您的耳朵”。
这么说吧,逛天桥的人,除了不务正业的街溜子,失业的穷人,进城的农民,就是初一十五歇工的小作坊的伙计厨工,还有本地和外地的小生意人,小买卖人。
尤其又因为天桥旁边临近八大胡同,这里就更被上层次的人所不耻,视为下九流。
这么说吧,京城但凡讲究规矩的人家,无论大人小孩,男丁女眷都是不许来天桥的。
如果想解闷,看杂耍,可以,去临近天桥的城南游艺园。
那里名角儿荟萃,有专人管理,绝没荤口儿,没地痞流氓。
话说回来,这大概也是许多人研究天桥,始终研究不出个结果的原因。
因为有文化的学者不可能来啊。
什么时候,听说过鲁迅、张恨水、梁实秋这样的人逛过天桥呢?
有点身份的主儿,好像也就同治这么一个被太监坑了的大冤种。
其实天桥之所以能在清末民初走向鼎盛,全国闻名,真没那么多奥秘。
就是因为日日举办,消费水平低,节目荤素不忌,是个“恰烂钱”的好地方。
谁让当年的穷人多啊,而且还多是文盲呢。
所以就真实情况而言,与其说天桥是平民乐园,不如说是“贫民乐园”更为适当。
当然,有低就有高,有俗就有雅。
厂甸就是与天桥迥然相反的一个典型,那是京城独一份的“文化集市”。
厂甸庙会虽然叫做庙会,却不以庙为名。
它虽然具有庙会的时间属性,每年就在海王村公园举办一次,大致是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然而实质上却是个雅俗相济、商娱相融的集市。
厂甸庙会的范围因为把琉璃厂给覆盖进去了,卖的全是和文化沾边的东西,走的是高端和高雅的路线。
什么珠宝玉器,古董字画,旧货旧书,文房四宝……
老年间,光卖字画的画棚,就得绵延一里地去。
要知道,商家们库里堆得那些平日无人问津的假字画,全得靠正月“出笼”啊。
但也不可否认这些旧货里藏着珍宝。
备不住哪位眼力好的就能捡着漏,买着古月轩的鼻烟壶,或者是古籍善本,名家仿作的古画。
这就叫“慧眼识英雄”,淘到精品的人也大有人在呢。
因而慕名而来的外国人也不少。
实际上自清末开始,就少不了金发碧眼的洋鬼子和鬼子娘们儿,跟着一起来逛厂甸起哄的。
到了民国时期,来逛厂甸的仍然多是文人雅士,社会名流。
解放之后,厂甸庙会也仍以知识份子群体为主。
所以说到这儿,大致也就能看明白了,这一届天坛新春游园会,宁卫民对北门和东门两条路线的具体规划思路。
他就是要把过去的厂甸搬到祈年殿和丹陛桥来,让这两处变成旧日的海王村公园。
不论院墙里外,都是图书充栋、宝玩填街。
才好用这些精品货色,去赚外国人和上层人士的钱呢。
要不为什么只允许北门和东门停汽车呢?
西门和南门只能停自行车,连摩托车都不许停。
宁卫民的用意,就是借此区分客户群呢。
其实冷清点不怕,多数人不愿驻足也不怕,反而还是求之不得的事儿呢。
因为喜欢这些东西的人需要的就是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
这里的人要太多了,把每个摊子围得水泄不通,反而会减少真正顾客的兴致呢。
当然,只求一个热闹,不喜欢这种文化氛围的人也注定不会失望的。
因为南门和西门的两条路线就是宁卫民为普通百姓设计的。
从这里离开的人,一旦过了成贞门,肯定就能找到他们的乐趣了。
实际上说白了,受到康术德对厂甸庙会描述的启发。
宁卫民又结合了他自己对未来新春庙会的记忆。
等于是用天坛公园的地方,总共开办了两个节场。
一个是中轴线路的庙市。
另一个是西边以斋宫为中心的庙会和民俗游艺。
这样一来,无论高档的、低档的,无论高雅的、通俗的,基本全都囊括其中。
差不多能满足大部分人的喜好,把所有的顾客一网打尽。
像当下,打地坛来的这三位中,书记和副园长就分明感受到了高端庙市的魅力,有点挪不动道儿了。
别的不说,就光祈年殿外墙这些摊位,就把他们眼睛给看花了。
那一眼望不到头的瓷器摊儿,旧货摊儿,那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书摊儿,那一个接一个的特艺工艺品厂家……
哪一个不值得细瞅瞅呢?
什么瓷器、铜器、银器、旧货、旧书、旧报、竹雕、木雕、石雕、牙雕、玉雕、发廊、像章、印章、笔墨、纸张、扇面、镇纸、墨盒、砚台、笔筒……
那一件件的东西,白棉纸上,打开包儿,单摆浮搁着,件件引人,耀人眼目,怎么着都看不厌……
书记和副园长不知不觉逛了半个小时,即便是走马观花,也还没看完一半呢。
他们都有点不敢看了,心知要想细看,就是一天大概也看不完这所有摊上的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记和副园长还都从中找着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且都没管住自己的手。
敢情书记的爱好是写大字。
走到戴月轩的摊点前,他看过没多久就想要买人家的湖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