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双管齐下

国潮1980 镶黄旗 2345 字 2个月前

开设在斋宫内部的工艺品商店刚开业就迎来了开门红。

宁卫民卖的东西,是相当受外宾的追捧和欢迎,是大赚洋鬼子的钞票啊。

这固然是喜事,但要比起他在另一个销售渠道取得的成绩,也就不值一提了。

要知道,宁卫民可从不把全部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他也考虑过如果外国人要不买,那该怎么办?

所以为给自己托个底,为保万全。

他采用是内销外销并举,双管齐下的手段。

实际上,早在找人做商店的装修之前,他就开始利用每周日斋宫门口要办书市的机会。

让孙五福像在“鬼市”一样,也在斋宫门口外头摆上了地摊,开始向游客销售旧货了。

当然,这说的只是经营形式的类似。

实质上,许多方面还是和“鬼市”有着极大的区别的。

首先需要指出的一点,就是宁卫民不坑自己同胞。

这些被他挑剩下的东西,倒手卖给京城的普通老百姓,他开价要的一点不高。

哪怕是保存较好的,最多了也就按照新东西的一半要价。

有些损伤严重的,别说原价三四成了,就是一两成也能往外走。

说实话,很多时候他卖出去的价钱比收上来的价儿还低呢,纯粹是赔本赚吆喝。

其次,他也不是光卖这些旧货。

还有孙五福收上来的那些旧书、旧报、旧杂志、旧照片和旧图片,他也卖。

而且价格一样极低。

旧书是五毛一本,旧杂志旧海报三毛,旧报纸是一毛一份。

照片和图片都是五分一张。

甚至还有不少盖着邮戳和邮票的信件。

除了他挑出来自己留下的,其他的也是按照邮票价值的一半卖的。

这叫实寄封,专卖给喜欢集邮的人。

为什么非要这样啊?

答案只有一个。

就是因为宁卫民要想办法活跃书市的人气儿啊。

见识过流量经济时代的样子,宁卫民比谁都清楚人气的重要,也比谁都懂得人气对于一个市场意味着什么。

可一个市场究竟才能怎么兴旺起来,怎么才能吸引老百姓愿意来呢?

说白了,就得有丰富实惠的商品才行。

宁卫民想得明白极了,书市图得是长远利益。

未来的利润点根本就不在这点零售的蝇头小利上,而是在于摊位租金上。

只要他这书市一火,名气叫响了,那自然就会有人哭着喊着举着钞票往他这儿来。

到时候一场一场的收租子,难道不比当自己小商小贩来钱快嘛。

这才叫境界。

所以为了提前让书市火起来,他自然就得主动牺牲一下小我,出手做市了。

可以说,打书市开始举办起,他就免费提供可以让人白喝的大碗茶,就是为了这个。

他让孙五福去收东西的时候,顺便收点不挣钱的旧书旧报,也是为了这个。

如果打个比方的话,他干的这些事,其实跟三十年后什么快手啊,抖音啊,拼多多啊。

为了拉人头送现金,没什么区别。

再说了,这书市也不光关系到经济利益的问题呀。

还得掰着手指头算一算社会效益方面、公司方面以及合作伙伴的账呢。

如果书市有了名气,那无疑是在为皮尔?卡顿公司打广告,赚口碑。

那总公司就得承认宁卫民的工作成绩,他无疑能在这儿混得更安稳些。

何况也只有书市火了,天坛公园和服务局跟着受益了,人家才愿意托着他。

才会更加相信,他能把大家一起合作的高档宫廷餐饮项目给搞好。

总而言之,书市就是一块“铁打的营盘”。

是宁卫民可以常年吃下去,能让他名利双收的肥肉。

反过来斋宫的工艺品商店就不一样了,那就是纯粹的短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