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越是这样,这些人还越发财,居然许多人都成了万元户!
真不知道国家是怎么想的,怎么能鼓励这些人发家致富呢?
反正在霍欣的心里,她是绝对不会相信,这些满口脏话,无知且贪婪的家伙,会是社会主体经济的有益补充。
偏偏反过来,颇为讽刺的是,真正的社会栋梁——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情况却不甚乐观。
按理说,国家目前急需人才,大学生理所应当是当代的“宠儿”,理应格外受到国家的重视和重用。
特别是已经饱经生活的磨砺的“77级”。
他们不但是一个极具象征性的符号,而且因为许多人年龄已经很大了。
无论身心意志都已经极为成熟,只要放到岗位上就能很好的发挥出个人能量来。
可实际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由于这些人参加高考是在1977年的秋天,入学却是1978年的春天,那么他们毕业就是1982年春节前的1月份。
应该说,学校给他们分配的方向倒是不错。
国家部委、大型央企、研究院、电视台、广播台、报社……全是些常人仰视的好去处。
可这些地方偏偏因为历史的拨乱反正人满为患,又讲究论资排辈。
许多人被到了新单位,只能顶着国家编制,干一些轻松却无实际意义的工作。
就像和霍欣关系不错的一个学姐。
本来去了电视台兴高采烈,还以为有机会怕凭专业能参加译制电视剧一类的工作。
可没想到被分派的唯一的工作就是在剧场录戏剧的时候找电工。
然后守在外面等着结束,再帮同事们把台里设备拿回去。
为此,霍欣不免疑惑且愤愤不平。
理想和现实究竟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上了四年大学,精通外语的人才啊!难道就只能发挥这样的作用吗?
难道像这样把真正的人才闲职,就靠着那些小商小贩的瞎鼓捣。
我们的国家经济就能搞上去了?就能追回那失去的十年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她连想想都会替那个学姐感到难过。
要是让她像学姐那样庸庸碌碌僵尸一样的活,她可实在受不了。
幸好她还有一些来自于家庭的关系帮忙,不至于让她沦落到这种境地。
多亏她未雨绸缪,先来到了一个外资企业做实习。
现在看来,虽然是她当初有点任性,冲着宁卫民才非要来的草率决定。
却也阴差阳错算是走了一步妙棋。
这样的工作才是她真正想要的
别看没什么国家编制和职位,可管着十几个人,权力也不比科长小。
关键是收入高,专业也有了用处。
她现在实习期月收入就能顶上普通人一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