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含元殿
随着刑部尚书赵默出班陈奏,殿中群臣也相继出班,向着崇平帝陈奏出兵之弊端。
从内阁六部到科道言官,可谓反对如潮。
理由无非是大汉方经大败,不宜再如此劳民伤财,穷兵黩武,如果再酿成一场大败,社稷动荡就在眼前。
当然也不是没有保持沉默的文臣,如工部尚书赵翼眉头紧皱,面上若有所思。
而军机处众人以兵部侍郎施杰为首,则是立在原地不动,好像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
如果是旁人来提出兵,军机处可能全班反对,但现在是先前料定南安郡王必定大败的卫国公,如何反驳?
施杰反而觉得贾珩方才所言东虏与西北和硕特蒙古联合一起,不无道理。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在于,卫国公领兵征讨西北,能够大获全胜。
如果不能取得大胜,那真不如不出兵。
崇平帝看向内阁首辅韩癀,道:“韩卿,方才为何一言不发?”
自从科举舞弊之案以后,这位内阁首辅就开始变得沉默寡言起来,或者说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态度谨慎。
韩癀被点名,面色平静地出得班列,说道:“圣上,微臣以为不宜再行出兵,当以休养生息最为稳妥,既然和硕特蒙古愿与我朝罢兵言和,我朝应顺水推舟,等国力积蓄之后,再作打算。”
至此,随着内阁首辅韩癀的表态,除军机处以外的文臣,不论是齐浙两党,几乎九成九,都认为不可再派兵前往西北。
其实,如果没有和硕特蒙古派使者求和,原本六神无主的汉廷文臣毫无争议,必定让贾珩领兵挽回西北危局。
现在和硕特蒙古已经答应不再进兵,那么贾珩力挽狂澜的作用性就被削弱。
崇平帝默然片刻,将目光投向魏王,问道:“魏王方才所言不出兵,辽东与西北将会两相呼应,共图大汉,可否向诸卿细言?”
魏王闻言,心头剧震,只觉一股难以言说的激动涌上心头,面颊微微泛起潮红,整理着昨晚与邓纬的谈话,高声说道:“儿臣还是以为,应当出兵西北,否则,和硕特蒙古势大,又得女真为奥援,以后更难平定,尤其是此次西北兵败,与女真存在莫大干系,这次与其是青海之战,不如说是汉虏之战,辽东以西北牵制我朝。”
崇平帝将目光转而投向那蟒服少年,沉声问道:“子钰以为如何?”
贾珩面色微顿,说道:“回圣上,微臣以为不能与和硕特蒙古议和,应当发兵早定西北,我朝虽然经先前一场大败,军心士气受得影响,但和硕特蒙古比之我朝,同样为久疲之师,一旦和硕特蒙古渡过此难,我朝想要平定西北边患,更为难上加难。”
这时,刑部侍郎岑惟山冷哼一声,朗声说道:“圣上,卫国公之言,微臣不敢苟同!我大汉已经败过一场,如何还能再发大兵,前往西北,如今京营一场大败,神京缟素满城,家家嚎哭,如今还行此孤注一掷之举,微臣以为殊为不智!”
此言一出,又是引起朝中众文臣的附和。
贾珩冷笑道:“彼时,贾某请求领兵,反对贾某的就有你岑侍郎,支持南安等人领兵征西的同样有你岑侍郎,可见尔全然不知兵事,当少言兵。”
岑惟山不由脸色一黑。
贾珩道:“圣上,微臣请求出兵征西。”
殿中群臣闻听此言,心思各异。
卫国公不仅是在说岑惟山,也提到了他们,当初,支持南安郡王为主帅征西的臣子中就有在场的众人。
不是,那卫国公如今言之凿凿,难道真的有打赢的希望?
崇平帝点了点头,目光扫向下方一众朝臣,沉声道:“诸卿,和硕特蒙古要以南安换回女真在我神京的使臣,可见西北与辽东两方来往密切,一旦将西北战事迁延日久,辽东与西北约为盟友,东西呼应,彼时,局势更为复杂。”
殿中群臣闻言,一时不语。
崇平帝安静片刻,掷地有声道:“朕决意听贾子钰所言,出兵西北!”
和硕特蒙古的议和之音,恰恰说明子钰先前推断一丝不差,和硕特蒙古正在征讨藏地,他先前只是错用了南安等人。
殿中先是安静半晌,而后议论不停。
但经过贾珩先前一通“翻旧账”,已经很少有人再站出来反对,只是暗暗摇头,多数都不看好此次战事。
韩癀眉头紧皱,心头不由涌起一股担忧。
不仅是对再次大败的担忧,也有对贾珩大胜的担忧。
崇平帝点了点头,沉声说道:“对于南安等人,可以女真使团向和硕特蒙古交换放归。”
他现在要问问南安等人是怎么带兵的,导致十万大军一朝全军覆没。
此言一出,殿中群臣面色就是微动,但却无人出言。
或者说,此刻的大汉群臣已经为坚持二征西北的翁婿两人,说不出话。
魏王见此,心头也松了一口气。
邓先生果然说中了父皇的心思,至于此次出征是否能大获全胜,毋庸置疑,平安州大捷和西北大败,都能有力地证明了大汉兵事,唯卫国公一人可信用。
小主,
崇平帝愤然道:“至于和亲一事,我大汉断不能与虏寇媾和!”
殿中群臣面色怔怔,默然以对。
崇平帝沉吟片刻,道:“内阁与军机处拟旨,以卫国公贾珩为平西大元帅,节制西北诸镇兵马,主持一应征讨和硕特蒙古事务,凡西北一应文武官员,皆可以天子剑先斩后奏!”
唯有如此,才能扫清子钰领兵的障碍,以往的无数事实已经证明过。
施杰率先出班,朝着崇平帝拱手道:“微臣遵旨。”
而韩癀暗暗叹了一口气,也出班领旨。
事已至此,只能祈祷卫国公此次出兵能够取得大胜。
贾珩也出班拱手领旨,心头也有些无奈。
仅仅是和硕特蒙古求和,就让文臣动摇,不得不说是颇为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