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卫明向郑集下达了一道指令,令其在永平召集劳动力,为即将开启的挖矿建厂大业做准备。
而首先被投入使用的劳动力资源,便是那些八旗兵俘虏。凌卫明心中早有盘算,对于这些俘虏,将采取区别对待之策。
平日里表现良好、有悔过之意的,便给予减刑的机会,若表现格外突出,甚至可吸纳进雇佣兵的队伍之中,成为自己麾下专门处理一些隐秘且棘手事务之人;
而那些屡教不改、依旧冥顽不灵之徒,则被发配到矿场之中,去承担最为艰苦繁重的劳作,他就不信,在如此高强度的苦力磨砺下,还有人能坚守那份所谓的“强硬”。
与此同时,分田之事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史可法积极招募了大量识字的百姓以及教师,将他们充实到吏员的队伍之中,并且给予他们极为优厚的待遇,薪资皆是往常的三倍之多。
这也多亏了大明未曾推行愚民政策,否则,若像清朝那般,一个县中都难以寻出几个识字之人,那这分田之事的开展可就举步维艰了。
这些新上任的官吏们深知责任重大,做起事来格外卖力。
临近中午时分,烈日高悬,他们却依旧赤着双脚在田地里忙碌,一丝不苟地丈量着土地,认真登记鱼鳞册,将那一块块标牌、界石稳稳地插入土地之中。
凌卫明见此情景,便派人前去招呼一位三十多岁的吏员,想要了解一下具体的情况。
那吏员听闻是都指挥使大人传唤,不敢有丝毫怠慢,一路小跑着来到凌卫明面前,见到凌卫明后,当即倒头便拜。
凌卫明赶忙示意他起身,随后温和地问道:“怎么大中午的也不见你去吃饭,如此辛苦?”
吏员恭敬地回道:“大人,眼瞅着马上就要到农忙时节了,可府衙的人手实在是太少了。
按照平常的工作进度,只怕会延误了农时啊。小人我也是前几日刚刚分到了田地,心中满是感激,自然不敢不尽心竭力。”
凌卫明听了他的回答,心中颇为满意,又接着问道:“你们对府衙分田的政策怎么看啊?”
吏员连忙说道:“大人,这政策那可是老百姓一万个拥护的。只是眼下人手不足,若大人您晚一会儿过来,百姓们怕是个个都会争着过来给您磕头谢恩呢。
就说我们田家庄吧,都已经商量着要给大人您立生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