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咱回家了!

“这封信,送去京城。”

“是。”

把信交出去后,李若琏默默的将目光看向了二楼的窗外,看着下方正在行进的仪仗队伍,他的脸上没有丝毫波澜。

自张侯爷开始既不听调也不听宣之后,

李若琏就开始对锦衣卫驻辽东都尉府的左右千户所进行了清洗。

陆续的把那些死忠于朝廷的锦衣卫遣散回家,然后将得恩于平虏侯府的人安插了进来。

不仅如此,

还有更多的人被李若琏派去了关内,以掌握关内的局势。

从四月份到现在,朝廷已经下达了多道旨意过来,其中更是有两道最为正式。

不仅安排了宣旨太监和仪仗,还更为罕见的让宣旨太监带着御赐之物等于“如朕亲临”的样子。

但平虏侯府的大门,依旧紧闭着。

整个辽东,无论是父母官,还是军中将士,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军政府。

我们是辽东是军政府,所以只听侯爷令而不闻陛下之诏。

若不是侯府默许,你朝廷的仪仗队又怎么可能走到东宁卫来,又怎么可能来到侯府门口。

这两个宣旨太监,之所以无奈的选择撞死在侯府的石狮子上,

主要还是他们身上带着御赐之物,

带着御赐之物都没能敲开平虏侯的府门,就等同于会陛下不敬,罪同抗旨!

若是这么灰溜溜的回去了,陛下必然勃然大怒,

陛下治不了平虏侯的罪,难道还不能杀几个太监泄愤么?

既然回去是个死,还不如就死在侯府门口,不是说他们有多血性,而是为了所谓的身后名。

消息传回京城,多少也能搏得一个为陛下颜面而死美称。

不求朝廷为自己一个太监高功颂德,只求朝廷能赏碎银几两给家里,也算是没有白死了。

古往今来,

但凡哪位封疆大吏以这种姿态应对皇命的,基本都相当于直接挑明姿态要反了。

虽说张侯爷并没有给下面的人说要反,什么时候反。

但并不代表下面的人就可以揣着明白装糊涂。

徐敷奏身为辽东巡抚,平虏侯府的大管家,早就开始从高丽、倭国调运粮草过来了。

不仅如此,

火器局、铸造局已经开始施行三班倒,

“减人不减产,人息火不熄!”的口号喊得震天响。

辽东第一军、第二军、骁骑军、骠骑军、倭军也已经开始厉兵秣马,整军备战了。

就是施琅和黄蜚的两支水师,也都开始研习东南沿海的海况了。

作为平虏侯府的耳目,李若琏可是最忙碌的。

他不仅要操控辽东的舆论,还得严密关切关内的局势,以及朝廷的态度。

由于南方的战事吃紧,

朝廷也已经顾不得什么颜面了,只要你平虏侯没有公然宣布造反,我就继续的派遣宣旨太监过来叩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