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金印紫绶的绘卷18-诸葛亮篇

【当然,也许会有人反驳我,但你得承认,诸葛亮提出的这个隆中对策,是刘备和蜀汉往后数十年的基本国策,这正好也体现了诸葛亮的厉害之处。

能在古代有所功成名就的,基本上都是祖辈有积累的家庭,我们现在所说的“寒门”,两者的意思可是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不是真的一无所有,而是祖上阔过、只不过现在落魄了而已。

诸葛亮便是出生于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而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也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直到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到了8岁时又是丧父,便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后来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

我说这些,其实也不是在说明什么,但从中也可以看出,诸葛亮除了天生聪慧,他自小接受到的教导想来也并不会少。这一切,也都是他的积累。】

【时间来到公元197年,即建安二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县。

而此时的诸葛亮也已经16岁。这个时候的他,平日好念《梁父吟》,志向是管仲和乐毅,只是他也年少,除了好友也并没有多少人相信他的才干。

但是他也不会一直沉寂下去——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便带着弟弟在南阳郡晴耕雨读,默默积蓄着自己的力量。】

“神坛?”朱元璋品了品这个词,轻哼一声。

这后世人,怎么尽弄些奇奇怪怪的词来形容人?他是不信仙神的,但他看着玉不识这些说法,也还是会感到些许怪异。

——这就是时间带来的差异吗?

不过这些想法也只在他的脑海中停留一瞬,毕竟看着天女对诸葛亮的解读还是比这些有的没的更有意思一些。

“这诸葛亮,文武兼资,确实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现在也不过是潜龙在渊罢了,他等的,就是一个合适的明主。”

类似的话也在各个世界响起。

康熙对于诸葛亮也是欣赏的,在他看来,诸葛亮曾经说过的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正能够做到的臣子,也就他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