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有这种想法的不止他一个。
朱元璋对此更是兴趣盎然、两眼放光。
这个王祯可是元朝人,也是难得,居然也有人才。
他对元朝可是爱恨交加、感情复杂——他的父母、亲人都在元朝的压迫下食不果腹、遗憾离世,他对元朝并没有好印象,但他建立了明朝,又得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怎么能说不复杂呢?
不过,既然都是有用的,那他用起来也不会寒碜。他也是从一无所有中走过来了,知道老百姓的苦难,这也使得他对王祯和他的《农书》更加感兴趣了。
“《农书》……宫中有收录吗?”
这《农书》中记载的东西还是很多的嘛!可不能就这样浪费了。还有那什么《天工开物》,和天女这次的主题一模一样,又怎么可能不让人在意?只是这本书现在遥遥无期,朱元璋也只能打起《农书》的主意。
说着,朱元璋又忍不住嘀咕一句,“这《农书》不是比那什么《帝范》重要多了吗?怎么不展开来讲讲?”
不是他对李世民有意见,而是《帝范》这东西吧,得看是给谁看,但《农书》是全天下百姓都可以看、都应该看的,两者相比较而言,他觉得是后者更应该介绍给大家。
朱标对着自己父皇的牢骚听而不闻,有些东西父皇可以讲,但身为儿子和臣子,还是谨慎一些为佳。只见他恍若寻常般,笑着说道:“都说‘人间辛苦是三农’,天女介绍的这些农具,想必也是能够大家带来不少助力的。”
虽然到了他们这个时候,大部分工具又已经出现并广泛使用,但天女不是给出了后续的发展吗?而且各地情况不一,这也算是另一种程度上的互通有无了。
这边还在谈论着,玉不识已经收拾收拾,准备下播了。
【明、清之际,在田间筒车的身影依旧是屡见不鲜。很多县域的地方志都多有记载,诸如平利坝河的筒车垭,紫阳县的筒车沟,宁陕县汶水河的筒车湾这些至今沿用的地名,即可探寻到当年的踪迹。
哪怕到了现代,作为最经常、最多使用的筒车的地区,华夏西南部山丘和西北黄河上中游两岸等地,至今仍可看到筒车风姿。它们在喷珠溅玉、浇灌农田的同时,也成了人们旅游观光的靓丽风景。】
【江流声声,筒车的身影就这样默默伫立在河畔,守护着沧海桑田的流转,也守护着千古不变的稻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