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嫣在脑海中的“手机”里获取到关于燧发枪的关键信息后,迅速找来纸笔,全神贯注地将那些重要的要点一一描绘在图纸之上。她的笔触坚定而流畅,每一条线条、每一个标注都凝聚着她的期望与决心。
她仔细地勾勒着燧发枪的轮廓,标注出每一个关键部件的尺寸和材质要求。对于点火装置的设计,她更是反复斟酌,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准确无误。在写下每一个字、画出每一笔时,张嫣的心中都在不断地回忆着从“手机”中汲取的知识,力求将最精准、最有效的制造方法呈现出来。
完成图纸后,张嫣又仔细地审视了一遍,目光在每一个细节上停留,反复确认无误。她轻轻抚摸着图纸上的线条,仿佛能感受到未来燧发枪在战场上发挥的巨大威力。
随后,张嫣怀揣着这份珍贵的图纸,脚步匆匆地奔向工匠们所在的工坊。一路上,她的心情既急切又充满期待。
当她来到工坊,工匠们正围绕着先前的难题苦苦思索,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焦虑和迷茫。张嫣顾不上停歇,立刻将手中的图纸展开,向工匠们详细地讲解起来。
“诸位师傅,请看这里。这是关于燧发枪制造的新方案。”张嫣指着图纸上的关键部位,“我们需要调整枪管的材质,选用更坚韧且耐高温的材料,以保证射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工匠们纷纷围拢过来,目光紧盯着图纸,认真聆听着张嫣的讲解。
“还有这里,点火装置的结构需重重新设计。”张嫣继续说道,“我们要增加燧石与击铁的接触面积,提高点火的成功率。”
工匠们边听边点头,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张嫣耐心地解答着他们的问题,与他们共同探讨每一个细节的可行性。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工匠们按照张嫣提供的图纸和方案,全身心地投入到燧发枪的制造中。工坊里弥漫着紧张而专注的气氛,炉火日夜不熄,铁锤敲击声不绝于耳。
然而,制造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新的设计理念和工艺要求给工匠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他们在实践中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部件的加工精度不够、材料的性能达不到要求、组装过程中的配合出现偏差等等。
但工匠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顽强的毅力,不断地尝试、改进。每一次失败都成为了他们前进的垫脚石,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让他们离成功更近一步。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辛勤努力,终于,第一把崭新的燧发枪呈现在众人面前。它的枪身线条流畅,金属部件闪耀着冷冽的光芒,点火装置精巧而灵敏。
张嫣和工匠们满怀期待地将这第一把燧发枪交到了朱棣的手中。
朱棣来到校场,亲自对这把燧发枪进行试验。他端起枪,瞄准远处的目标,轻轻扣动扳机。只听“砰”的一声巨响,子弹呼啸而出,准确无误地击中了目标。
朱棣的脸上瞬间绽放出兴奋的笑容,他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这真是立国神器啊!有此利器,我大明何愁不强!”
他反复端详着手中的燧发枪,对其赞不绝口:“此枪工艺精湛,设计巧妙,实乃战场杀敌之绝佳兵器。”
张嫣和工匠们听到朱棣的称赞,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欣慰。他们的努力终于得到了认可,为大明的军事力量增添了新的强大武器。
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宫廷和京城,人们对这新诞生的燧发枪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大臣们纷纷向朱棣表示祝贺,称赞这是大明军事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在随后的日子里,工匠们根据朱棣的反馈和实际需求,对燧发枪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和批量生产。越来越多的燧发枪装备到了大明的军队中,大大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而张嫣,她的名字也因为这一重要贡献而被人们铭记。她的智慧和勇气,为大明的繁荣和安宁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