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花又绕着牛看了一圈,满意的点头。

不过她并没有立刻付钱,而是和老翁攀谈起来:

“老伯您也是从外地来的?”

卖牛老翁知道何春花的言下之意,无非就是担心他手上的牛来路不正。

不过他并没有生气,眼下宜安县的牛可不多见,而他手上却正好有一头,让人生疑也正常。

所以便耐心跟何春花解释,“我是宜安县梨花镇彭家村人,这牛是我三年前买的。”

听了这话,何春花却更疑惑了,不过她并没有直接问,而是试探着说道:“这是因为兵乱起了,你家牛跟着逃难,所以路上饿瘦了?”

何春花虽是这样说,可是却一点都不信。

虽说在古代,普通百姓不允许私自杀牛。

可是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谁还管的了礼法,大家都只想竭尽一切办法活下去。

所以在春秋时期,宋国被楚国围困时,城里百姓为了活下去,连易子而食都成了常态,更何况是杀一头牛了。

要是他们真带着这么一头牛去逃难,估计早就被抢来杀着吃了。

虽然何春花没问前边那个卖小鸡仔的大娘,现在怎会有小鸡仔卖。

但是牛毕竟是贵重物品,它的来源还是得问清楚了才安心。

说到这里,老汉脸上露出几分得意之色,

“谁说就非得逃难了,我们家就没逃,而是躲进了大山里。

虽说日子过得紧吧点,倒是没有颠沛流离。

而且我儿子常年往返县里,做些拉人拖货的营生,

他发觉不对劲就在尽可能多的囤粮食和盐,

再加上我们那山里野果子多,只要勤快点,多开荒种地,饿不死人!”

何春花了然的点点头,“那这山上漫山遍野都是青草,你这牛怎么……”

这个问题倒是提起了老翁的伤心事,他揩了揩眼角又继续说道:

“原本我这牛也是膘肥体壮的,可是去年村里回来了人,那些坏心思的狗东西冲上了山,抢我们家的粮食。

我那小儿子也被人打伤了,从此一病不起,没熬到过年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