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锋芒

四月,暮春的河南汝州,本该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田野里麦苗青青,街头巷尾弥漫着生活的烟火气。

然而,洪承畴所率领的官军抵达这里后,紧张压抑的氛围便如乌云般笼罩开来。

军中的士兵们,身上的甲胄沾染着一路奔波的尘土,疲惫的面容下是难掩的警惕。

营帐内,烛火摇曳,洪承畴眉头紧锁,正与部将们商讨着行军部署。

就在这时,一名传令兵慌慌张张地冲进营帐,单膝跪地,声音急促而颤抖:“报!大人,起义军大举入秦!”

洪承畴听闻此讯,手中的茶盏猛地一颤,滚烫的茶水溅出,洒在他的手背上,他却浑然不觉。

他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眼神中满是震惊与忧虑。

在他心中,起义军入秦绝非小事,陕西本就局势不稳,如今起义军主力汇聚,无疑是给本就棘手的局面火上浇油。

一旦让起义军在陕西扎根发展,朝廷所面临的威胁将呈几何倍数增长。

他深知此时已刻不容缓,当机立断,转身面向部将贺人龙、刘成功,声音低沉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立刻传令,全军回师陕西!动作要快,不得有误!”

军令如山,整个军营瞬间沸腾起来。士兵们匆忙收拾行装,将营帐快速拆卸,兵器碰撞声、战马嘶鸣声交织在一起。

不一会儿,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便在尘土飞扬中向着陕西疾驰而去。

与此同时,洪承畴在马背上苦思破敌之策。

他明白,仅凭自己现有的兵力,想要围剿在陕西如鱼得水的起义军,简直是杯水车薪。

他心急如焚,脑海中快速梳理着周边的军事力量分布。突然,他眼前一亮,想到了总兵曹文诏。

曹文诏所部驻扎在湖广,战斗力颇为可观,且商洛、兴安地区是起义军出入河南、湖广的咽喉要道。

若是能将曹文诏调至此处扼守,便能切断起义军的退路,为围剿创造有利条件。

于是,洪承畴赶忙在临时休息的驿站中,铺开纸张,蘸饱墨汁,奋笔疾书。

他的笔下,一道道军令清晰而急切,详细说明了调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书信写好后,他选派了最为得力的信使,快马加鞭送往湖广。

信使接过信件,飞身上马,马蹄声如雷,瞬间消失在远方的道路上。

彼时的局势,对洪承畴而言,无疑是荆棘满途。

起义军在陕西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他们长期在这片土地上活动,对地形了如指掌,又深受当地百姓的支持与拥护。

反观洪承畴所部官军,一路奔波劳顿,士兵们疲惫不堪,士气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更要命的是,兵力上的差距让他们在面对起义军时显得捉襟见肘。

然而,洪承畴头顶高悬着“六月灭贼”的严旨,这道旨意就像一道催命符,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却也激发了他背水一战的决心。

洪承畴站在一处高坡上,望着麾下整队待发的士兵,深吸一口气,大声训话:“诸位将士,朝廷重托在身,虽前路艰难,但我们绝不能退缩!此次追剿逆贼,只许胜,不许败!”

士兵们齐声高呼,声音响彻云霄,虽带着几分疲惫,却也有着视死如归的气势。训话完毕,洪承畴大手一挥,官军继续向着陕西进发。

六月,甘肃宁州(今宁县)城被酷热笼罩,城中百姓人心惶惶。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如汹涌潮水般,将这座城池围得水泄不通。

起义军的营帐密密麻麻地分布在城外,营帐间旗帜猎猎作响,上书“李”字的大旗在风中肆意飘扬,彰显着他们的强大气势。

李自成站在营帐前,身材魁梧,目光如炬,他紧盯着宁州城,心中满是斗志。

在他看来,宁州是一座战略要地,一旦拿下,起义军便能在甘肃地区站稳脚跟,进而向周边地区拓展势力。

城中的明军守将早已吓得面如土色,急忙向周边官军发出求救信号。

明副总兵艾万年、刘成功、柳国镇、游击王锡命接到救援命令后,不敢有丝毫耽搁。

他们迅速集结了三千士兵,向着宁州进发。

一路上,烈日高悬,士兵们顶着酷热的阳光,脚步匆匆,扬起的尘土在他们身后久久不散。

士兵们个个面色凝重,他们深知此次任务艰巨,此去救援,极有可能是一场九死一生的恶战。

终于,双方在宁州襄乐镇遭遇。

一时间,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刀光剑影闪烁。官军凭借手中的长枪、大刀和精良的铠甲,试图抵挡起义军的进攻。

然而,起义军士气高昂,他们喊着口号,如猛虎下山般勇猛无畏。

李自成站在高处,挥动着手中的令旗,指挥着起义军的进攻节奏。

他的眼神坚定,不断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兄弟们,为了咱们的好日子,冲啊!”

官军在起义军的猛烈攻击下,逐渐陷入了困境。

他们的防线开始出现松动,士兵们的脚步也变得慌乱起来。

小主,

艾万年、柳国镇等将领见状,心急如焚,他们亲自挥舞着武器,冲在最前面,试图稳住阵脚。但起义军的攻势如排山倒海般,官军的抵抗显得越来越无力。

无奈之下,官军被迫开始撤退。撤退的官军脚步慌乱,队形也变得混乱不堪。

他们沿着崎岖的山路前行,心中充满了恐惧。

此时,他们只想着尽快逃离这个危险之地,回到安全的后方。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更大的危险正在前方等待着他们。

当官军行至巴家寨时,四周突然响起了一阵尖锐的号角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