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康如饥似渴地将圣妃所留下的关于教派规划的篇章通篇读完,内心被一股难以言喻的兴奋与使命感填满。(他双目放光,脸颊因激动而微微泛红,双手紧紧攥着书卷,在屋内急促地来回踱步,嘴里不时低声念叨着 )这可是关乎教派兴衰、众人命运的关键指引啊!
终于,他猛地停下脚步,眼神坚定地望向门外,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高声唤道:“来人,快去把薛康、乔木还有其他弟子都给我叫来!”
不多时,众人齐聚在一间略显破旧的厅堂内,屋内光线昏暗,墙壁上的石灰大片脱落,露出斑驳的土坯。乔康站在厅堂中央,目光灼灼地扫视着众人,双手用力挥舞着,大声说道:“弟兄们!咱们必须得依照圣主留下的规划,全力以赴办好咱们这个教派!这是圣主赋予咱们的使命,也是咱们拯救苍生、复兴教派的唯一出路!”他的声音激昂有力,在这不大的空间里回荡,震得众人耳膜嗡嗡作响。
众人听后,反应各异。乔木身材魁梧,浓眉大眼,此刻他紧握着拳头,眼神中透着坚毅,毫不犹豫地回应道:“薛康,你就说咋办,兄弟们都听你的!”薛乔木则相对瘦弱,脸上带着几分书卷气,他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大哥,圣主的规划固然好,但如今百废待兴,实施起来怕是困难重重啊。”其他骨干们也纷纷交头接耳,有的面露担忧,有的则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紧接着,乔康大手一挥,安排道:“薛康、薛云、乔木,你们即刻带人去把教派里所有识字、有文化的读书人都召集起来。咱们教派的未来,就靠这些知识的力量了!”薛云和乔木领命后,迅速带着人分头行动。
不多久,在教派一处满是尘土的空地上,那些会识字、有文化的读书人被陆陆续续聚集了起来。这片空地的地面坑洼不平,随处可见大小不一的石块和干裂的土块,周围环绕着几处破败不堪的建筑,残垣断壁在风中摇摇欲坠,仿佛在诉说着曾经遭受的劫难。
乔康大步流星地走到众人面前,他身形挺拔,剑眉星目,此刻眼神中满是热切与期待。他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诸位,依照咱们圣主圣妃的教诲,想要办好教派,首当其冲就是要办学堂。不论大人小孩,都得识字明理!”他目光在众人身上一一扫过,“你们都是读书人,我想问问,你们之中有谁以前是教书先生吗?”
人群中一阵轻微的骚动,片刻后,有八个人缓缓站了出来。
那位头发花白,面容清瘦的老者,穿着一件打满补丁却洗得还算干净的长衫,他习惯性地扶了扶那副破旧的老花镜,操着一口略带乡音的口音说道:“俺曾在周府的书院里担任先生,那书院啊,虽比不上城里的大书院,但也是书声琅琅,充满了朝气。俺教了一辈子书,看着孩子们一点点成长,心里头那叫一个欣慰。后来那万恶的魔教来袭,书院被捣毁,俺也不幸被掳去。在那魔窟里,俺天天盼着能逃出来,继续教书。俺想着,只要俺还活着,就不能让孩子们没了读书的地儿。如今若能为教派办学堂、教书育人,俺自是万分愿意!”说着,他的眼眶微微泛红,激动地用手比划着,眼神中满是对重新办学的渴望。
另一位身材微胖的中年人,挺着圆滚滚的肚子,手中不停地摩挲着自己的胡须,慢悠悠地说道:“我之前在村里办过私塾,虽说学生不多,但也算是尽心尽力。记得有一回,几个调皮的孩子在课堂上偷偷养了只小兔子,结果那兔子一下课就到处乱跑,把课堂搅得一团糟,可把我给气坏了。但看着孩子们那纯真的笑脸,又实在生不起气来。只是后来世道艰难,土匪横行,家长们都担心孩子的安危,私塾也就办不下去了。如今既然有这样的机会,我也想为孩子们做点事。只是……这办学堂,教材、师资、场地,样样都需费心,不知该如何筹备啊?”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丝担忧。
还有一位年轻些的书生,身着一袭青衫,面容俊朗,眼神中透着一股灵动之气,他上前一步,拱手说道:“我虽未曾正式办过私塾,但自幼饱读诗书,愿意一试。我曾在游历求学时,见过不少不同的教学方法。依我之见,咱们可不能只让孩子们死读书,得注重启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学会思考。比如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引导他们领悟书中的道理。”
这时,一位留着山羊胡的老先生,轻轻摇了摇头,反驳道:“年轻人,话虽如此,但咱们这是启蒙教育,孩子们连字都认不全,谈何启发思维?还是得先老老实实打好基础,从识字、背诵经典开始。”
那位戴着方巾的先生也加入讨论:“关于学生选拔,我觉得不应有太多限制。不论贫富贵贱,只要孩子愿意学,咱们都应该给他们机会。”
一位面容沧桑的先生却皱着眉头说道:“话是这么说,可如今物资匮乏,若是来者不拒,怕是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或许可以先选拔一批基础较好、学习态度端正的孩子,集中精力培养。”
小主,
乔康听后,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赶忙让人将圣妃留下的所有书籍都搬了出来,整齐地摆放在众人面前一张破旧的木桌上。这些书籍纸张略显粗糙,泛着微微的黄色,却保存得十分完好,装订样式也颇为独特,用粗麻线整齐地穿订成册,封面上的字迹刚劲有力,散发着一种古朴而神秘的气息。
乔康轻轻抚摸着书籍的封面,眼神中满是珍视,说道:“先生们,这些都是圣妃留下的珍贵教材。接下来,就请各位看看,谁能将这些教材教好。咱们的孩子,咱们教派的未来,可都寄托在诸位身上了!”
先生们纷纷围上前去,小心翼翼地拿起书籍,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他们时而眉头紧皱,认真思索;时而微微点头,面露赞赏之色。在这破旧的空地上,仿佛一股新的希望正在悄然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