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五分钟,车子便停在了海潮饭店门口,当司机刚把车停稳,还想急急忙忙下车开门时,李唐拍拍他的肩膀,笑道:“算了,哥们,别忙活了。”
他可没有那种非要司机帮着开车门的臭毛病,直接便开门下车。
“李生,您好,我是鞠导的助理。”
门口候着的一位眼镜小哥操着一口蹩脚的普通话迎上来。
“哦,你好。”
李唐跟他握了握手。
紧接着小哥又朝后面的蒋琴琴亲热地喊了一声:“琴琴姐!”
果然美女走到哪里都是受欢迎的。
蒋琴琴也朝他笑了笑:“你好,皮特!”
哦,差点了忘了,香港都有英文名字。
“李生,琴琴姐,请!”
巧了,依旧是上次那间包房。
鞠觉量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长发,个子高,身材魁梧,长相正气,咋一看不象香港人,倒象一个来自北方的彪形大汉。
一般这种相貌的人,往往第一眼很难让人产生的反感,尤其人家还特别客气,亲自给李唐介绍几位陌生面孔。
想来也是,当初剧组的助理导演、灯光师、摄影师团队都是王锐带来的,如今这人一走自然是大换血,如今包括那位刚刚在门口迎接的助理导演皮特在内的灯光师、摄影师团队同样都是鞠觉量从香港带来的。
小主,
其实李唐和蒋琴琴没到时,包房里都是粤语在交流,周讯之前拍《香港有个荷里活》的时候在香港混过,能说一口半生不熟的粤语,而李鸭棚完全是一副竭力想融入的样子,不管有没有听懂,脸上总是洋溢着憨厚的傻笑。
当李唐和蒋琴琴落座后不久,他们也就自然而然又说起了粤语。
香港话对于李唐来说没啥障碍,他不但能听还能说,当年教他蔡李佛拳的师傅就是来自香港。而且前世他们家所在的社区里的华人一开始也是以移民的香港人居多,直到两千年后从大陆来的华人才慢慢变的多起来。
“李生,我敬你,合作愉快!”
一位副导演端起杯子向李唐敬酒。
结果李唐丝毫未动,只是看着他笑而不语。
那位副导演一脸尴尬,继而马上想起来,然后才用包准的普通话重复了一遍。
李唐这才端起杯子站起来,跟他轻轻碰了一下:“合作愉快!”
那位副导演哈哈一笑,试图缓解尴尬道:“原来李生听不懂粤语。”
“嗯。”
李唐点点头,继而微微一笑道:“如果你说上海话我能听懂。”
那位副导演脸色再度一僵,忙说了声:“不好意思。”仰头干杯。
从粤语歌曲开始风靡大陆,让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说粤语是一件时髦的,甚至是档次高的一件事情。
今天这饭桌上一大半都是香港人,他们说自家的方言,李唐一点意见的都没有,但是你们要跟我也说粤语,那么对不起,我就算能听懂也当做听不懂,因为这是对人最基本的礼貌。
而且这是他们合作之前的初次见面,李唐就是要做出牌子,不惯他们的臭毛病。学好普通话,从我做起。
至于李唐提到的说上海话能听懂,那是因为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就有大批上海人到香港,那时的香港根本无法跟远东第一城市上海相提并论,于是那时香港街头充满了上海色彩。什么旗袍店、上海饭店、上海理发店至今还比比皆是。
后来随着日本入侵和解放,又有大批上海人来到香港,那时来到香港的多是资本家或者文化文艺人士。比如第一任特首董先生、船王包先生、tvb邵先生,包括《射雕》的作者金庸老爷子,都是从上海过去的。所以在香港说上海话的,一般来说层次都比较高。
尤其象他们这些来自tvb的工作人员,这种感触尤其深,因为他们的六叔就是说上海话的。
白天出门了,处理了一下琐事,晚上才开始码字。明天起恢复正常两更,状态好偶尔三更爆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