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忽必烈

“这种事情这个小娃娃能懂?况且这么多千户万户已经封出去了,怎么可能轻易地把人家封得给收回来?长久以来推行汉制,甚至要搞什么推恩令,考虑过儿郎们的感受没有?谁在战场上拼命不是为了自己富贵,而后让家人儿孙后代一起享福?”

“闭嘴!”成吉思汗轻轻一语,却重过泰山,压得察合台不能开口,随后成吉思汗又转头望向忽必烈说:

“继续吧。”

“应当建立一种军爵制度,按照军功颁发财物,将百姓从这些千户、万户手里解放出来,让他们给国家纳税,国家得了税银再分给千户、万户。”

忽必烈认真回答得十分认真,而这个方法也极其实用。

细细思考来看,忽必烈的改革方法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大量的劳动力被束缚在千户、万户的封地中,被限制着人身自由,做着与奴隶一般的事情。

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必要劳动力缺乏来源,长此以往不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也会大大落后于其他国家。

历史是一个神奇的怪圈,游牧民族入关之后很多都会推行这种制度,无论是辽、金的猛安谋克制度,还是蒙古的千户制度,甚至到了大清的八旗也有“跑马圈”的说法。

这些制度确实靠着丰厚的赏赐提高了部队作战实力,但是所带来后果却是十分严重。

许多劳动力都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少百姓沦为奴隶,资本主义成型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有大量劳动力。

缺乏大量廉价劳动力,资本家没有办法通过攫取剩余价值富起来,也就形不成一个阶级,最终资本主义无法出现。

其次便是迅速腐化的问题,不说别的,就说八旗在清朝前期是精锐骑兵的代名词,谁不害怕?

再往后看看,八旗就是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的代名词了。

可偏偏不好收回土地,正如察合台所言,这么多勇士拼命拿了土地,你说收回去就收回去了,谁愿意呢?

你整个国家的根基就是这个制度,你整个国家就是靠着这个制度成型的、兴起的,怎么可能说废就废了?

把国家比作树木,那这个制度就是土壤,什么土壤长什么树木。

把土壤一挖树还能活吗?

为什么自古以来的改革成功者都会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