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乘凉记忆

到了暑假的时候,也经常会有人来村里放电影。因为以前农村还没有通电,娱乐节目非常少。而一遇到放电影了,那整个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会出动,隔壁几个村子里的人也会闻讯而来。如果听到哪里放电影了,再远的路也要赶过去。那是那个年代的特殊记忆,天不黑,大家就从四面八方赶过来抢位置,手摇露天磁带幕布电影就在学校前面,大家只能坐在河堤斜坡上看电影,会有各种卖小吃的过来,大黄花梨和西瓜都有,趁着天黑,胆大的小伙伴还能偷点吃的,米云见证过,没有参与偷盗,但会有小伙伴给米云分享。因为村里看电影都不花钱,夏天是最热闹的,当时放电影的人员都是有编制的,就和村支书一样,我外公干了三十年村支书,米云右边的邻居村支书干了二十年,这两人干了半个世纪有编制的村支书,后面的村支书基本就没有编制了。

小主,

小孩子抓萤火虫,这在当时基本每个人都有干过。一到了晚上,不仅到处都是青蛙的叫声,而且田野里还能见到闪闪发光的萤火虫。

而孩子们就喜欢用玻璃瓶,或者是塑料袋把萤火虫抓起来,米云还喜欢用自制的纸灯笼抓萤火虫,有些还把它放在蚊帐里面,照得非常的亮堂,然后一起伴随着入睡。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现在很难见到萤火虫了,偏远农村地区可能还能看到。抓萤火虫和抓蜜蜂都是那个年代夏天经常要干的事,白天抓蜜蜂,晚上抓萤火虫,因为农村过去有很多土墙屋,方圆三五里范围都能寻到一家土墙屋,蜜蜂都会在土墙洞里转来转去,你只需要把瓶口对着蜜蜂洞等蜜蜂退出来即可,那时候纯粹就是为了好玩,蜜蜂对小伙伴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后来条件稍微好一些了,村里也通电了,电视机、电风扇也就进入到了千家万户了。而在当时多数的家庭都是安装吊在房梁上的吊式风扇。米云记忆中家里的电视是熊猫牌子黑白电视,用了几十年,后来当废品卖了,还有一台红色半残几十年的落地扇。

三十年前,夏天晚上睡外面席上,只能用扇子,屋里热,外面很凉快,外面蚊子还多,屋外睡竹床,点稻草把子驱蚊。到天凉有潮气了,早晨五点钟左右回房间里睡,到了黄昏时段就把一张张的竹床抬到街旁路角用冷水降温,满身的痱子粉,打个竹扇,遥远的记忆了。那个时候家家都睡外面,门开着,也没有小偷偷,现在你敢开大门每天晚上睡觉吗?

也可能是当时的人心态不一样,很多人都回忆说那个时候的夏天虽然啥都没有,但是却真不如今天的天气热。

小时候是这样的晚上搬个凉席床就在马路上乘凉;那时没有空调,以天为被,以地为床,热了就在外面的马路上睡。那时车很少,点两个蚊香一前一后地就行了。看书的看书、聊天的聊天、就这样困了就睡觉了!

小时候我们就睡在外面空旷的地方,搭床挂帐子。家家户户都这样很凉快过去农村天热吃井水西瓜,打蒲扇,去河里洗澡,晚上睡露天院子里,有条件的睡楼房平台上。夏天睡大门口,睡房顶,都睡过。

那个时代虽然大家都穷,但社会安定,人与人之间都很坦诚相待,傍晚的时候基本都是每家每户在门外场地 上把大门搭好当餐桌,一眼望去全村人都在门口吃晚饭,而且邻里之间都是有说有笑的。

那时候有个最大的一个特点,夏天晚上大部分跑路上睡觉,那年代车不多,也很少跑夜车的,大街上架个竹床,打着蒲扇,年复一年的这么度过夏天。

那时在乡下,房子当西晒。那时没电,仅凭手扇扇子,在树阴下,不断浇井水洗澡好一点。打点水放桶里睡前泡一泡,家里水泥地摊上凉席,开吊扇。井水泡西瓜,晚上吃。那个年代在家里是很难安睡的,床上都是高温,翻来覆去睡不着,只能去外面乘凉,没有空调的时代就是那样。

晚上大家伙都搬个竹床在门口乘凉,竹床上放着收音机,手里拿个蒲扇,睡着看满天繁星,收音机里播着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村里的小孩很多,大家你家坐一下,我家坐一下。到了晚上10点多钟,大家才回屋里睡了,不怕冷的人,就盖个被单在外面睡一宿。那种其乐融融的景象现在只能回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