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一片,一颗颗的稻谷被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
每一块稻田被一道道的田垄分割成一块一块的巨大方格,看起来很是整齐有序。
稻田里时不时的看到有人在其中穿梭。
时不时的传来歌唱声和笑声。
一阵风吹过,一股稻香扑鼻而来。
朱元璋心情大好,情不自禁的一声感叹:
“真香啊,这里的稻谷真是长势喜人,比咱们那里的稻谷看起来大一圈,产量应该很不错吧!”
听朱元璋这么说,那衙役很是得意的跟朱元璋说道:
“这里的稻谷当然比你们那里的稻穗大了,这可是我们小县太爷根据我们这里的气候土质专门研究出来的稻种,产量比一般的稻种能翻一倍,而且口味上佳!”
听了衙役的话。
朱元璋深吸了一口气。
产量翻倍意味着什么,朱元璋很是清楚。
种一亩地,相当于两亩地的收成,那还怕什么饥荒?
杨宪当时给他从扬州带的那两个稻穗,也就两百粒左右的收成。
自己视若珍宝,现在还在御书房里挂着,激励自己勤勉,让全天下老百姓吃饱。
而这里的稻穗,一穗怎么着也有个三五百粒。
比杨宪给自己的那两穗稻谷更加的饱满。
简直让人吃惊。
再一听到这些稻穗都是朱辰研究出来的,朱元璋有些不敢相信:
“你们这娃娃县令,能研究出来这种稻谷?”
听了这话,那衙役看了一眼朱元璋:
“你这人怎么老是门缝里看人呢?我告诉你,别看我们小县太爷年龄小,可是我们小县太爷本事多着呢,你看见那山上的茶林和前边的果林了吗?哪一个不是我们小县太爷改进了的?”
朱元璋往远处的山上一看,郁郁葱葱的茶林,看着很是壮观。
再往前走,就看到了一片果园,果园里的荔枝龙眼挂满枝头,沉甸甸的,看着树枝都要被压断了。
见到衙役的马车过来了,有农夫跟衙役打了声招呼,然后将龙眼扔上了马车。
“娘你快看,这里的龙眼都赶上鸡蛋大小了!”
朱棣兴奋的捡起一颗龙眼,立刻吃了起来:
“真甜啊!”
马皇后看着路旁的果园,心里很是高兴。
看着朱棣狼吞虎咽的样子,衙役高兴的一笑:
“怎么样我们这里的龙眼好吃吧?”
朱棣高兴的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