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大戏

那小官更加高兴,急忙又施一礼,便去安排。

薛平平便又坐回到桌案旁,思索一会儿,便将自己觉得合适的一些歌曲给写了出来。

薛平平这边曲谱还未写完,便见又有家人来报,说是先前那玩杂耍的百戏班子也来了,在前面等候着,看他要不要见。薛平平一怔,正要问时,便见一位乐师走过来道:“先前我们来时,遇到了那位周班主。”说着又笑了起来,“我等看他一腔热情,想着少公子府中宴客,那肯定是越热闹越好,便跟他说了。他们听说少公子有事,便也要来为少公子效力,说是回去叫人,不想也来的这么快。”

薛平平将新写好的歌曲拿给他们看,又拿起一张写满故事梗概的纸递了过去,说道:“为了庆贺家祖母平安回来和六十大寿,除了那些新曲子外,我这里还有两出大戏;其一名为《满床笏》,说的是前唐时期的名将汾阳郡王福禄寿考俱全,其俱任朝廷重臣的七子八婿俱来贺寿,笏板摆满一床的故事;其二为麻姑献寿,说的是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开设蟠桃会,各路神仙齐至祝寿;百花、牡丹、芍药、海棠四仙子采花,特邀麻姑同往;麻姑乃在绛珠河畔以灵芝酿酒,献于王母,欢宴歌舞。这两出戏文比较长,这上面写的是故事梗概,至于具体戏文中的唱腔、道白,还得等我一一写出。不知你们能否排练演出这样的戏文,我初来此地,也不知你们这里是否有什么忌讳,若是不能,我再想想别的。”

众人一听,俱都大感震惊。

他们可以说是这个年代最为专业的音乐和戏剧从业者,但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戏文。所谓优伶,据说炎黄时代便已出现,史籍中关于优伶的记载也是不绝如缕,但随着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甚至到了前唐时期那种极为鼎盛的年代,便是被人们戏称为“梨园天子”的唐明皇李隆基、后唐庄宗李存勖,他们甚至亲自下场参演的剧目也不过只是有些小片段的如后世简单歌舞小品一般的戏剧,像元明时期的杂剧、清以后涌现出来的各种地方戏,数以万计的戏剧剧目,在这时代根本不能想象。

此时听薛平平简单介绍了这两出戏,又看了他写的故事梗概,都知道这两出戏将是空前巨大的戏文!那么他们若是能参与其中,青史留名是不必说了,于其中学得更多的曲子,甚至借鉴出来编创一些新的戏文,那都是极有可能的,如此一来,他们虽然身份卑贱,但也将因而被世人高看一分!至少——他们甚至他们的后代能以此为生,始终都能混一口饭吃。

这时那百戏班的班主周兴志也带着他那百戏杂耍班儿的十几号人来到,先上前和薛平平见了礼,便退到一旁静静地等候。

那教坊司的两个小官凑在一起看了那两出戏的故事梗概,又低声商量了几句,随后便向薛平平说道:“少公子这两出戏文,并无忌讳之处。前朝名将汾阳郡王的故事,便是如今京中勾栏瓦舍当中也有艺人传唱的,并无什么关碍。所以少公子尽可放心,还是尽快将这戏文写出来,让我等先睹为快!”

薛平平想了想便道:“我这新谱你们中不少人都学会了,咱们这样办:我写一段,你们排练一段;等你们上一段排练熟悉了,我再给你们下一段;这样等我写完了,你们差不多也就排练好了!你们以为如何?”

众人都纷纷点头赞同,并无一人异议。

随后薛平平便趴在桌案上,用他做的那几支蘸水笔,飞快的在纸上写着。他写完一段,便交给这些乐工们排练。毕竟是这年代最顶尖的专业人士,只要识得薛平平的谱子,那演奏起来自是不在话下。

其实薛平平凭记忆写出来的那《满床笏》,并不是最出的戏文,而是一千多年后各剧种都有的剧目《打金枝》,而他记的最清楚的则是豫剧中的《打金枝》。但他考虑到《打金枝》这出戏或许没什么忌讳,但这个名称或许会让某些人不适,还不如这个戏最初的名称《满床笏》,不但全无任何时代的忌讳,而且在任何时代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皆大欢喜的一个名称。

一千多年后的那个时代因为各种娱乐项目层出不穷,戏剧已经如许多旧时代的东西一样,几乎是日薄西山了。绝大多数剧种的剧团非国家补贴已经难以为继了,但豫剧算是我国数以百计的剧种中的一个奇迹,据说是不用国家补贴能养活自己还能赚钱的唯一一个剧种!全国各个省级行政区几乎都有豫剧剧团,可见豫剧影响之大!

另一了戏《麻姑献寿》则是京剧中的名剧,薛平平虽然记不全,但也能记住其中大部分,尤其是一些曲牌,当初他研究这些的时候,是记了不少的,此时倒是有了用武之地了。

薛平平花了两天的时间,将这两出戏全给“默写”出来,随后又和教坊司的官员、乐工们商议了一下,做了些相应的行头。现在的郭府并不像先前那样窘迫了,随着白沙糖以及薛平平后来弄出来的蚊香、火柴,日渐富裕,拿出些钱财来并不为难。何况是为了给韩氏贺寿,更得到了清宁和郭荣的大力支持。

小主,

《满床笏》和《麻姑献寿》两出戏,两种曲风,让教坊司的乐工们大感诧异,也极为兴奋。这两出戏至少用到了大大小小上百个曲牌,他们教坊司里一共才有多少曲牌?这一下多出上百个来,又怎么能不让他们兴奋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