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沙,波兰的首都,以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对康拉德的战略构想起着重要作用。这座城市位于维斯瓦河中流,是波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经历了多次战争与复兴,使得这座城市充满了坚韧和恢复力。城市的建筑风格独特,历史遗迹丰富,无不展示出华沙人民对自由和独立的热切渴望。
在沙俄的统治下,波兰人民多次发起起义,试图从俄罗斯的控制下摆脱出来。尤其是在1863年的一月起义,波兰人民举起了反抗的旗帜,虽然结果并未成功,但是这次起义燃烧了波兰人民争取自由的火焰,成为了波兰抵抗运动的标志。
正是这种反抗沙俄统治的气氛,为康拉德赢得了波兰民众的支持。他的奥匈帝国军队被视为解放者,因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能摆脱俄罗斯控制的机会。
奥匈帝国军队在华沙周边集结后,他们得到了许多波兰人的积极响应。在那个时候,波兰人民已经厌倦了沙俄的统治,他们寻求变革,寻求自由。于是,对于奥匈帝国军队,他们寄予了厚望,视其为解放的使者。
波兰的本地人民对土地了如指掌,他们积极地为奥匈帝国军队带路,指引他们穿越森林,越过沼泽,避开俄军的伏击和堡垒。在华沙周围的战役中,他们的帮助成为了奥匈帝国军队战胜俄军的关键。
另一方面,这些波兰人民也为奥军炮兵提供了精准的指引。他们用熟悉的土地和精准的方向感,为奥军指出俄军的阵地。有了这些帮助,奥军炮兵可以精准地对俄军阵地进行炮击,大大提高了其炮击的有效性。
通过波兰人民的支持和协助,康拉德的军队在与俄军的战斗中取得了显着的优势。
在攻击华沙的行动陷入停滞时,事情很快迎来了转机。
波兰议会的使者找到康拉德时,康拉德正在华沙南部一座被奥军占领的旧要塞中的临时指挥部,详细研究战斗地图。他的单片眼镜反射出昏暗灯光下的地图细节,那是华沙的街道和公路,以及他的部队的部署情况。
使者带来的消息让他放下了手中的铅笔,他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可能会改变战局的机会。
10月10日,康拉德在他的临时指挥部等待了整整一天。黄昏时分,一名军官引领着约瑟夫·克莱门斯·毕苏斯基步入指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