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国开始进行军事动员的消息传回柏林后,德皇威廉二世和德国陆军参谋长毛奇急忙取消了他们的休假,返回了首都。然而,他们在对待这一危机的态度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贝特曼——德国的外交大臣,深深地忧虑着局势的恶化,他十分担心这场冲突可能升级为一场世界大战。他竭力想要阻止战争的发生,希望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危机。他坚信,如果能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这场可能的战争还是可以避免的。
然而,毛奇和战争大臣法金汉却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他们希望德国能直接进行军事动员,执行施里芬计划。在他们看来,如果让俄国在战争中提前做好准备,德国就会在这场可能的战争中处于劣势。他们认为,此时此刻,需要的是果断和决心,而不是犹豫和谨慎。
在政府内部意见尚未达成一致的情况下,毛奇决定采取个人行动。他私自以德国陆军参谋部的名义向奥匈帝国的陆军总参谋长康拉德发送了一封电报,希望康拉德能立即向塞尔维亚宣战。
毛奇的这一行动,无疑加剧了危机的严重性。他的电报很快就被送达到了康拉德的办公室,康拉德看完电报后,立即开始行动,他开始积极筹备对塞尔维亚的战争。这一切,无疑都是向战争的方向加速前进。
在柏林的政府大楼里,贝特曼独自在办公室里焦急地等待着新的消息。他无法平静,他知道,如果没有什么奇迹发生,欧洲很可能将被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战。然而,他却无力阻止这一切的发生,他只能等待,等待一个可能并不存在的奇迹。
而在另一边,毛奇则是满怀期待地等待着战争的爆发。他认为,只有战争,才能彻底解决所有的问题。他已经做好了准备,等待着战争的号角吹响。
欧洲的局势,因为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决定,变得越来越紧张。战争的阴云,已经笼罩在了整个大陆上,而人们,只能无奈地等待着即将到来的风暴。
贝特曼,作为德国的外交大臣,深刻理解英国在这场可能的大战中的重要地位。他极力避免英国投向法俄联盟,即便德国驻英国大使林克瑙斯基亲王将英国偏袒俄国的消息传回国内,贝特曼仍坚定地反对将德国置于“临战状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旦德国进入“临战状态”,两天后就会自动转入战争动员阶段,意味着德国陆军的六个步兵师将进驻中立国卢森堡并自动执行施里芬计划。贝特曼不愿轻易放弃和平的可能,他否决了参谋部的这一计划。
毛奇,虽然在内部被贝特曼否决,但他并没有放弃。他联系了驻扎在波兰奥尔什丁的德国第20集团军指挥官海尔将军,试图获取最新的边境情报。
毛奇紧绷着脸,拿起电话拨通了位于波兰奥尔什丁的第20集团军指挥官海尔将军的电话。电话那头沉寂了一会,然后,海尔的低沉而粗犷的声音传了过来,他严肃地问道:“毛奇,你打电话来是为了什么事?”
“海尔,我需要你告诉我现在边境的情况。”毛奇不假思索地直接切入主题,他的声音中充满了紧张和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