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后,洛阳城中刘信登基大典如期举办,来到大汉十二个年头,刘信终于坐上了大汉至高位。
想当年,刘宏命刘信协助征讨韩遂叛军,刘信向刘宏提出请求,让荀攸做自己的随军参事。
那时候荀攸早就关注刘信多时,慢慢的从关注转变为研究,这一研究不要紧,再也无法自拔,自此跟随了刘信。
随后他说动贾诩和阎忠,连翻数次向刘信劝进,至今已过七八年。
为了拒绝荀攸和贾诩,刘信留下一句话,“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刘信也确实按照这一原则,稳拿稳的走到了这一步。
现在的燕国粮食充盈,军力强盛,百姓富足,如今的大汉不会再像十年前那般,饥民遍地,易子而食。
如果张角之流再想鼓动民众,施行他那套符水救人的把戏来笼络民心,怕是没那么容易了。
这就是刘信“缓称王”带来的好处。
这样的王朝才会稳定,才会长治久安。
现在的刘信不再被称为殿下,而是被称为陛下,刘信的自称也由“孤”改为“朕”。
新朝新气象,按照燕国内阁各部五年改选的制度,大汉中枢系统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内阁首辅一位没出意外,不负众望由程昱连任。
程昱是最早跟随刘信的文臣之一,对刘信的起步和燕国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帮助,第一任内阁班子在他的带领下,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尤其是在刘信不在朝的情况下,做出了许多次无比英明的决断,才有了燕国盛世景象。
贾诩和陈珪由于年事已高,功成名就,退出竞选。
陈珪已经七十多了,刘信同意他告老还乡,回到徐州过他闲云野鹤的日子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