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大战落幕,再定三国

而站在另一边的两人,无论从气质上,还是品相上,比起程普和少年差的不是一个档次。

原来,他们分别是长沙太守孙坚和徐州牧糜芳的人。

董卓派人前往各诸侯地界宣读封公诏书,孙坚和糜芳毫不犹豫的将宣诏的小黄门轰了出去。

但小黄门却根据董卓的意思,将诏书及一应仪仗器具留了下来。

孙坚看着小黄门遗留的诏书惶恐不安,因为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也非常明白董卓安的什么心。

明面上是册封自己,实际上是在挑拨自己跟刘信的关系。

孙坚在讨董结束前,跟刘信畅谈了一夜,不仅与刘信互为知己,更是深知刘信的理想。

又有自己的两个儿子,孙策和孙权在燕国备受照顾,自己的嫡长子孙策更是担任刘信亲卫军的主将。

更何况,刘信给过他承诺,远比这个公爵要踏实的多。

因此,孙坚为了不跟刘信之间产生嫌隙,当即派出两人,带着诏书快马加鞭前往燕京。

这两人其中一人便是跟刘信较为熟识的程普,这是自己的心腹,足以证明自己的重视。

另一人便是自己儿子孙策的好友周瑜,周瑜才思敏捷,必能把事情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孙坚雷厉风行,当机立断,而且程普和周瑜丝毫不敢怠慢,一路上也是风驰电掣,几乎没有休息。

因此天眼的消息还没到,他俩便先到了。

刘信对孙坚的表现非常满意,而糜芳的表现则差了许多。

糜芳轰走了小黄门之后,关起门来,抱着诏书思考了许久。

次日便写了封书信,派人送往了燕京。

这书信可不是给刘信的,而是给燕国商业部部长、也就是他的兄长糜竺。

糜芳书信中,话里话外似有向兄长炫耀之意,也并不是要接受公爵册封的意思,但言语间却有对刘信的些许不满。

想当初,刘信还是辽东太守时,糜家可以说是对刘信的大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刘信最难的时候,糜家拿出了海量的粮食,帮刘信渡过了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