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2章 迎来考验

伦敦的晨雾还未完全散去。

朦胧的日光艰难地穿透云层,洒下丝丝缕缕的光影。

赵长天刚刚告别凯瑟琳和布兰妮。

心情犹如打翻了五味瓶,复杂难明。

凯瑟琳的柔情与不舍仍在心头萦绕。

布兰妮的遭遇也让他感慨万千。

而此刻,他怀揣着这些复杂的情绪,回到了酒店客房。

还没等他来得及坐下歇口气。

手机铃声便急促地响起。

打破了房间内短暂的宁静。

赵长天看了一眼来电显示,是王崇仁董事长。

他赶忙整理了一下情绪,接起电话。

电话那头,王崇仁的声音沉稳而坚定:“长天,你现在到我房间来一趟。

有要紧事和你商量。”

赵长天不敢有耽搁。

简单应了一声,便匆匆出门,向着王崇仁的房间走去。

轻轻敲响王崇仁的房门。

里面传来一声低沉的“进来”。

赵长天推门而入,只见王崇仁正坐在窗前的书桌旁。

面前着一些文件资料。

他眉头微皱,眼神中透露出凝重与深思。

看到赵长天进来,王崇仁微微抬起头,示意他坐下。

“长天啊,”

王崇仁缓缓开口,“这次项目签约,你功不可没!

你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

不过,咱们虽然成功签约。

但接下来的初期落地实施阶段,也很重要。

一个小差错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把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王崇仁顿了顿,目光紧紧地锁住赵长天,“我考虑再三,打算把你留下来。

再奋战几天。

处理合同签署后的关键后续问题。

你这边,有什么意见吗?”

赵长天微微挺直了脊背,眼神中闪过一丝决然。

毫不犹豫地回答:“董事长,我没意见,一切听从您的安排。

您放心,我一定想尽办法,坚决完成好任务。”

王崇仁的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微微点头:“好,我就知道你不会让我失望。

跟你一起留下的,还有李明达和张伟华。

李明达在工程技术上相当有造诣,实践经验丰富得很。

张伟华呢,信息技术是他的强项。

有他们两个配合你的工作,我心里踏实多了。”

赵长天心中暗自记下这两位伙伴的专长。

他深知,接下来的任务艰巨,团队协作至关重要。

离开董事长房间后。

他迅速拨通了李明达和张伟华的电话。

通知二人到酒店会议室集合。

赵长天率先来到会议室。

此时会议室里空无一人。

他望着长桌,脑海中已经开始思索即将与英方展开的交流细节。

不一会儿,李明达和张伟华匆匆赶到。

两个人都是三十多岁的年纪。

李明达身形高大健壮,走路带风,眼神中透着技术人员特有的专注与执着。

仿佛对工程难题有着天然的征服欲。

张伟华则略显清瘦,面容白皙,戴着一副黑框眼镜。

给人一种沉稳内敛的感觉。

三人围坐在会议桌旁,赵长天率先打破沉默。

将董事长的嘱托详细地传达给他们。

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

透着不容置疑的决心:“二位,董事长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咱们,是对咱们的信任。

接下来这几天天,直接关系到项目能不能顺利开个好头。

所以,咱们必须拧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处使。”

说着,他看向李明达,“明达,你在工程技术方面是专家。

接下来就由你负责跟进工程技术细节,和英方工程团队紧密对接。

务必确保施工流程、技术标准精准落地,绝不能出一点岔子。

你有信心没?”

李明达猛地一拍桌子,站起身来,声音洪亮:“赵哥,您放心!

工程技术这一块,我就是把关的‘门神’。

一定把每一个细节都研究透,让英方心服口服。”

赵长天满意地点点头。

又转向张伟华:“伟华,你的信息技术专长可是咱们的‘秘密武器’。

你负责搭建与国内技术团队的高效沟通桥梁,保障信息实时共享。

要是遇到技术难题,得迅速协调国内资源,协同解决问题。

这可是咱们的‘秘密武器’,千万不能断。”

张伟华推了推眼镜,神色坚定地回应:“赵哥,我明白!

信息畅通就是胜利的保障。

我一定确保国内外团队无缝对接,让技术支援随叫随到。”

分工既定——

紧接着,他们前往英方办公地点。

与英方相关人员汇合后。

便全身心投入到紧张的资料梳理工作中。

会议室的长桌上,堆积如山的文件、图纸、数据报表杂乱无章地摆放着。

赵长天深吸一口气,率先拿起一份施工技术方案。

逐字逐句地研读起来。

他的眉头时而紧皱,时而舒展。

手中的笔不时在方案上圈圈点点。

小主,

似乎在与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数据,进行一场无声的较量。

李明达则俯身在工程图纸上。

他的存在,使双方的沟通更为顺畅。

在工作和交流过程中。

英方的工程负责人托马斯,提出了一个关于施工工艺衔接的关键问题。

他眉头紧锁,语气带着几分疑虑:“赵,根据我们这边的实际场地情况。

你们方案里提出的这个施工步骤转换。

我担心会出现时间延误以及质量风险。

毕竟我们要赶在既定工期内完成,而且得保证质量达标。”

他一边说着,一边在桌上摊开的场地平面图上比划着。

眼神专注地看着赵长天,等待回应。

赵长天微微点头,示意明白对方的担忧。

然后看向李明达:“明达,你来详细解释一下咱们这个设计的考量。

结合英方场地的特殊性——

重点说说怎么保障衔接顺畅和工期质量。”

李明达立刻挺直身子,拿起桌上的图纸,走到投影仪旁。

将相关细节投屏放大。

手中的指示棒随着讲解在图上移动:“托马斯先生,您看,我们设计这个施工步骤转换。

其实是充分考虑了场地的地质条件以及潮汐规律。

您瞧这儿,这片区域的土壤松软度——

在退潮后的两小时内,达到最佳夯实状态。

所以我们安排在这个时间段进行基础施工。

能最大程度保证地基稳固。

而且可以利用潮汐涨落的间隙,快速完成材料运输与设备调配。

不仅不会延误工期,反而能比常规流程节省大约 10%的时间。

后续的主体结构搭建,我们也有相应的模块化施工方案。

提前预制好关键组件,现场直接组装,能有效把控质量。”

李明达说得条理清晰,专业术语信手拈来。

眼神中透露出自信。

英方人员听着,不时交头接耳低声讨论。

托马斯也微微点头,紧锁的眉头稍有舒展。

接着又抛出几个关于预制组件技术参数和质量检测的问题。

李明达一一耐心解答。

张伟华则在一旁迅速记录。

并通过电脑将关键信息实时传回国内技术团队。

以便获取更精准的技术支持。

随后,英方的环保专员提出了环保方面的顾虑:“赵先生,我们非常重视这个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从目前的方案看,施工过程中的噪音、粉尘以及废弃物处理。

似乎还需要进一步细化管控措施。

我们有严格的环保标准,希望中方团队能够理解并配合。”

她表情严肃,手中拿着一叠厚厚的当地环保法规文件。

从中抽出几页相关条款,递给赵长天。

赵长天接过文件,仔细翻阅后,诚恳地说:“你放心,我们完全认同环保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