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黄老板,我们随便找了一间酒店,只待卫明旭叫我们去参加掮客的聚会。
掮客聚会的规矩,从大清朝就有。
当时北京城有一群大筐,也叫做夹包袱的、窜宅子的,说人话就是一群走街串巷收古董的商贩,出身大多是古董店淘汰的学徒,或者是当学徒太久了,想出来收点东西,捡个漏,自己单干。
小主,
这些夹包袱有个据点,一个小茶馆或者一个小酒馆,他们定期聚一起,在行内叫做“攒儿”,或者“攒口”。
反正就是一个夹包袱的据点。
为啥要有个据点?
为了交流一下,假如谁手上有主顾,想要宋代钧窑的瓷器,手里没货,可以去攒口串货,或者给人牵线搭桥,赚个抽成。
还有就是统一价格,比如哪个大户人家老爷子死了,儿子们肯定分家,家里的老物件得找人出手变现,开始的几天,夹包袱的人会联合起来把价格压得很低,行内人叫做杀心气,逼迫持宝人低价出手。
只要夹包袱的联合起来,那古董什么价格就是他们说了算,收到手后,再往古董店去卖。
有人可能会问,为啥持宝人不直接往古董店卖?
两个原因,一个是要脸面,不想让街上的人知道靠变卖祖产过活,二是古董店也不会给高价,谁都奔着捡漏去的,古董店宁愿花大价钱从夹包袱的人手中收货,也不愿意直接从持宝人手里买。
目的就是为了图个消停,夹包袱的人走街串巷机动性好,可古董店走不了,假如低价收了哪个纨绔子弟的东西,有一天纨绔子弟反应过来了,觉得价格卖低了,去古董店一闹,哪个老板都受不了。
发展到如今,掮客也定期聚会,目的和以前的夹包袱的人一样,交流消息和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