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还有人反抗,有村民一怒之下,说要去敲登闻鼓,然后,那个村民不久就消失了。
没有人知道这个村民去了哪里。
只知道庄客更嚣张了。
自那之后,不愿意被抓去做苦力的村民,逃的逃,走的走,以至于这里本有上千亩良田,最终却收成惨淡。
赵顼知道后一怒之下,下令彻查,这才揭晓真相,又派人发放抚恤,召集村民回来,愿意回来的,不仅可以领回自家的田地,还可以报名来试验田干活,虽然要投什么简历筛选,但待遇很不错。
圣旨既下,有不少村民终于在短暂的观望后,慢慢迁回来了。
官田里,赵顼、苏辙还有王安石,正带着精挑细选的大宋发改司“少年干将”(指在官场上资历不深的年轻属官),亲力亲为地将苏轼等人上次带回的高产粮食作物种子,逐一种下。
为了验证不同的作物,在大宋产量如何,上千亩良田被划分成了土豆、玉米、水稻、红薯几大田区。
宁野之前自作主张,帮他们每个粮食作物的种子都买了一点。
因此,到底主推哪个作物,还要等试验结果出来。
“苏爱卿,你说,这么好的良田被赵庶人(赵世哲伏法前被废为庶人)霸占,岂不可惜,”赵顼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真不知,我大宋还有多少田地,本应有更好的收成,却浪费在似赵庶人这等大地主手里。”
赵顼之前在学校藏书阁,读过后世改革开放的经验。
自然也知道“大地主”“小资”之类的时髦词汇。
回来后,凭借着苏轼的过目不忘之能,赵顼和苏轼合力,将他们在藏书阁看过的后世改革经验,逐一默写成文,加上宁野的诸多建议,一起构成了大宋发改司如今的指导纲领。
“官家所言甚是。”
苏辙刚刚将一块种薯埋入田垄之中,直起身子。
“不过,听官家说,后世已无地主,更无皇帝,臣觉得,这地主或可不要,但我大宋岂能没有官家?”
“哈哈哈,”赵顼闻言大笑,“难怪苏爱卿未来能位列宰执呢。”
“臣惭愧。”
苏辙从他哥苏轼那里,自然也知道了一些兄弟俩未来命运的事。
这可把苏辙吓得不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