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气昏赵顼的靖康耻

苏轼见赵顼昏倒,吓得腿都软了。

邀请赵顼来后世的人正是苏轼,万一官家在此处有个闪失,他当真是万死莫赎。

这一次受到的惊吓着实不小。赵顼在沙发上休息了好一会儿,才终于睁开双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朕没事。”

赵顼坐了起来,讲台上的沙发很软,他需要非常用力才能保持自己不陷进去。

“喝口茶,润润心。”

宁野将刚刚沏好的茶,递给赵顼。

苏轼、赵昺等人,亦从一惊一乍中缓过神来。

苏轼看了一眼宁野,只见宁野神态自若,丝毫没有慌乱之感,他不禁对眼前这个年轻人如此年少就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镇定,愈发佩服。

“难道,果真就像太皇太后和太后所言,王安石乱天下?”

赵顼喃喃自语。

想起方才给他当头一棒的靖康之耻,结合前不久郑侠的《流民图》,赵顼心中的困惑愈发强烈了。

赵顼不明白。

他不明白,自己明明怀抱着满腔热血支持变法,王安石亦是负天下人望三十年的忠臣,为何却是这样的结果?

要知道,赵顼是发自真心地想和王安石在史书上留下君明臣贤的佳话的。

赵顼自认为自己是明君。

他也相信,王安石是有真才实学的忠臣。

为何明君贤臣的组合,拼搏多年,可以说为变法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历史上却是这样一个结果?

这,到底是为何?

------

【故事互动】学富五车的宝子们,你们觉得宋神宗赵顼和王安石的熙宁变法,为什么失败?感兴趣的宝子,可以评论区留言,和大家交流讨论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