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六章 河北田虎

鼎定河山 品涩居士 1631 字 13天前

厢兵名义上也是一种常备兵,实际上是一支专任劳役的队伍。它分属各州和某些中央机构,内总於侍卫司。其组织编制大体如禁兵,给养比禁兵低,主要担负筑城、修路、运输等杂役,多不训练和校阅。

乡兵亦称民兵,有的称强壮、弓箭手、土兵、果毅等,是不脱离生产、农隙集结训练的民众武装,以按户选、抽的壮丁或募集的土人组成。其组织编制,各地极不统一,有的设指挥、都等,有的设甲、队等。乡兵服习水土,有的战斗力较强。朝廷遇有边事紧急,也徵发乡兵出战,并发口粮和酱菜钱。乡兵有的还可转为禁兵。

蕃兵是由北、西北边境少数民族组成的武装。在西南边境还有砦兵、峒丁等。任务主要是边境戍守。组织编制因部落而异,常见的有部族、姓、小姓等。朝廷对其首领区分不同等级给予钱粮、衣服和土地,对士兵也偶有赏赐。蕃兵、砦兵等熟习边情,勇悍善战。

王安石等人曾推行新法,在军事制度方面主要有保甲法、保马法和将兵法。保甲法规定十家(后改为五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籍乡村之民,二丁取一”,农隙教战。保马法,即与保甲法相配合的牧养军马之法。“凡五路义保愿养马者”,由官府给予马匹,或按市价发钱自买,每户养一至二匹,免一定赋役,马匹如有死病等情须补偿。将兵法,即改变原来的“更戍制”,在全国重要军事地区置将统兵,平时就地训练,战时接受调遣,“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士”。新法初行,颇见成效,但推行不久,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而被废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交朝廷直接解除了“不许土地流动”的禁令,允许农民随意迁徙,土地所有权亦可拿来交易。

此项制度看似是解放了过剩的农业生产力,然而实际上却为士大夫阶层的土地兼并活动做了嫁衣。

百姓生活得并不安乐,屡次地震、水患等天灾虽是不可避免的祸事,但与此同时也有“人祸”在加剧困难。

因着土地准许流动的诏令,那些有权有势的官宦人家才敢到处兼并土地。农民无地耕种,就等于失去了经济来源,只能称为社会无业游民。

面对着一众的无业游民,太祖皇帝也很头疼。

然而,土地兼并的势头早已超出他的把控,他开罪不起整个官僚集团。于是,为了缓解这个问题,他绞尽脑汁想出了“募兵制”这个办法,并自信地认为这是个可以延续百代的绝世良策。

所谓“募兵制”,就是将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编入军队,让他们成为国家公职机关的一份子,衣食住行,皆由国家财政罩着。

如此,百姓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生活基本需求也得到了满足,自然就不会因为走投无路而上山为贼、或下海为寇。

与此同时,倘若民间百姓有起义的,还可以派他们出去镇压。如此既能保障国家的军队数量,又能有效解决社会民生难题,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好计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