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第二把火就烧向这些个“不长眼”的下属?但需好生研究研究。
一下子撸了一大串,他想成为光杆司令么?这些人虽说都是没甚品级的小吏,但牵涉面广,盘枝错节的,得慎重。
再者,所谓“小吏”只是相对于他这“高官”而言,在地方上反而是这些人对老百姓威慑力更大,一应基层工作需要他们去做,否则长官还真会成无头苍蝇。
“人有恒言:‘破家县令,灭门刺史。’予谓此言强宗豪右,当常诵之,庶几不敢作奸犯科也。”
这两个官职虽然不大,但在当地都是掌管实权的官员,税赋,诉讼,政令,考核都由他们管,若是地方百姓得罪了他们,随便找个理由就能把百姓搞得家破人亡。
这句话是封建社会中官本位思想的真实写照,而不仅仅是一句百姓坊间口口相传的笑谈。
“有官则必有吏,有官则必有役。周官有府史胥徒之名,唐汉以后名称不一,职掌则同。盖居官责无旁贷,事有兼资,抱案牍,考章程,备缮写,官之赖于吏者不少。”这里还表明了“吏”的职责,更多的侧重于文书方面的工作。
因为“吏”的地位非常低下,很多的读书人,宁愿穷其一生,也不愿去当“吏”。因为吏员的子孙,不得参加科考,也很少有人能升迁做官。
常说“七品芝麻官”,主要便是指县令、知县以下的官员,虽然他们是最基层的官员,但他们的权力实际上并不小。而县令以下负责具体事务的照磨、州吏目、库使、税使、司狱之类的便是最小的从九品官员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即使是最小的从九品官员,虽然他们大多负责单项的具体事务,但由于一个县的管理范围实在太广,交通又落后,是根本管理不过来的。因此,他们下面还有具体负责办事的人员,这些人便是“吏”了。
还有一种比较专门的称呼,那便是“流外流内”了,可以理解为体制外体制内。朝廷命官便是“流内”,而“吏”便属于流外了。所以,通常也将“吏”称为不入流的官员。
那么“吏”到底有没有权力呢?答案是肯定的。
典吏、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捕头这些都是“吏”。
以“捕头”为例,作为衙役的最高领导,其专门负责缉捕罪犯、打击犯罪行为,甚至率领壮丁负责剿匪等事。显然,其不仅拥有权力,且权力并不小。
由于“吏”负责最基本的事务,需要经常与百姓打交道,而官员百姓则很难见到,所以百姓其实更害怕“吏”一些,毕竟“县官不如现管”。
是狐假虎威么?不,他们在老百姓面前是真有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