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开拔之前,崇宁帝就向童贯提出了上中下三策。常家官人从来不问自己几斤几两,而一定要指点江山、远端遥控。这次虽然没有亲授阵图,却当起了参谋长。
常佶的上策是兵不血刃复幽州,燕京人民箪食瓢饮迎王师。这纯属宋徽宗想多了。如果燕京人民能有这种觉悟,那大燕朝廷就不会退守燕京。既然大燕退守燕京,那就说明燕京有一定的民意基础。但这个基础,不属于大定,而属于大燕。
中策是政治名义复幽州,大燕天锡帝称臣做藩王。简单说就是政治手段先于军事手段,打下燕京不如招降燕京。天锡帝投降大定然后做藩王,这多好?
下策是屯兵边境搞巡逻,燕京人民不想回来、天锡帝也不投降,那童贯就“按兵巡边”。不想回来、不愿投降,那就应该动手。而且,大定兴兵北伐,实际就是动手打仗。那这个“按兵巡边”,到底是几个意思?在定燕边境搞演习吗?
常佶这三策的言外之意就是:燕京能收复就收复、不能收复就看看。那燕京到底要不要?仗到底打不打?恢复故土、举国征战,怎么还能兵不血刃?
童贯本以为北伐大辽、收复幽州就是一趟长跑,跑到幽州则幽州城下。然而,前线形势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天锡帝直接砍了童贯的招降使者,契丹大军也已严阵以待。
他到了河间府分军,十万大军分为东、西两路军。以雄州和广信军为东西路军的防区。以种师道统率东路兵,驻扎白沟。王禀率领前军,杨惟忠率领左军,种师中率领右军,王坪率领后军,赵明、杨志率领选锋军。
种师道以都统制兼东路军总指挥自领中军。阵法由西军常用的五军阵发展调整成了六军阵,即前后左右中军再加选锋军的阵式。
辛兴宗统率西路之兵,驻扎范村。杨可世、王渊统率前军,焦安节统率左军,刘光国、冀景统率右军,曲奇、王育统率後军,吴子厚、刘光世统率选锋军。并听刘延庆节制。
童贯是最后到雄州的,芠时诸路人马已经到齐。他和诸将商议进兵,种师道说:“今日之事,譬如盗入邻舍不能救。又乘之而分其室。且师出无名,事固无成,发踪之初宜有所失。”童贯回答到:“今日之军事,上既有成算。第籍公威名以镇服耳……因出御笔、俾不得辞。”
杨可世向童贯请求:“事起之由,毫发未尝预,一旦临利害。若仓卒失计,我辈要领固不足惜,恐有不虞,辱国为重,愿熟计而后行。”童贯不说话,知雄州和诜在座嘲笑道:“你平时自夸能敌万人,胆气绝人,视堂堂之师如摧拉枯朽,今日观了你只不过是一个懦夫。”杨可世这才默然不语。童贯即以和诜为种师道的副手,以杨可世为前军统制。同时下令招募勇士在边境上来回驰骋,散发招降的檄文,军队不得过界挑衅。
童贯沿用皇帝的圣旨,不得杀人。现在看看苗头不对,又害怕了,再命令军队不得过界挑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