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枪刀剑戟

鼎定河山 品涩居士 1659 字 12天前

丧失北方矿场后,更加重了大定缺乏原材料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兵器难免有些粗制滥造。

第三,管理缺陷。大定在兵器管理上的缺陷十分明显,弊端很多。

首先管理机制有问题。

理宗朝时才设置军器监,派遣专门官员负责兵器铸造,此时距离大定开国已经一百一十三年。在此之前,大定根本就没有专门的官员来管理,而是由三司下属盐铁部下属的胄案统领全国监作坊制造兵器,胄案主要掌修护河渠、供给造军器之物品,领军器作坊、弓弩院诸务季料帐籍等业务。

三司是大定财政部,胄案相当于财政部下下级机构,其职责主要偏财务统计,而非技术研发、督查。没有专官管理,让兵器铸造管理一片混乱。

其次,外行领导内行。

兵器制造是个技术活,本身就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管理。

兵器制造领导岗位地位不高,声名不显,干的都是些“奇技淫巧”的活,因此社会人才根本就不重视,有才的不愿来,没才的挤进来。

管理兵器制造的多些尸位素餐之辈,大多都是一些官二代。这帮大爷喝酒泡妞、飞鹰走犬有一套,指望他们管理兵器制造,还是别想了。

水平不行就算了,这帮大爷态度也差得令人发指,玩忽职守是常态,有的还公器私用,挪用物资,指使工匠干私活。

第四,生产有问题。

首先,生产周期太短。

兵器制造本身就是一个要求严格的精细工种,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可朝廷为了应付军事压力和庞大的军队数量,不断缩短工期。

以弓箭为例,弓箭制造素有“年弓月箭”之称,最早的时候弓箭的工期是一年,后来给改成一个月了。

一个月能做好一年才能做好的兵器吗?根本不可能。

其次,生产模式有误。

兵器作坊数量太多、分布不合理,重头轻脚,不利于材料集中利用,全国物资一股脑的塞入京师兵器作坊,光材料筛选就是一个大问题,造成严重浪费。

而且京师兵器作坊优先考虑御前系统,由此导致资料、工匠分配不均,破坏朝廷系统生产。更头疼的是地方兵器制造是按朝廷统一规划制造,根本不从实际出发。

第五,工匠缺乏。

工匠之所以持续减少,首先是因为工匠待遇差。

大定工匠其实就是相当于服役的役夫,工作条件差,工作任务艰辛,待遇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