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的是,他身居要位,且遇上了锐意进取、意欲根治陈疾旧疴的皇帝支持他的改革变法之路。
不幸的是: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没有适应的土壤;新法的“敛财”实质导致社会基础的丧失;保守派强烈反对。另外,在变法期间,过于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政策执行不力,兼之用人不当。这导致这场旨在改变大定积弱积贫的社会格局从而抑制土地兼并、解决三冗问题轰轰烈烈的变法以失败告终。
功败垂成,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其后对于他的评价便是毁誉参半,英宗朝时倍受指责,本朝又是赞誉居多,支持者和反对者始终争吵不休。
但在冯过看来,黄庭坚对王安石的评价是中肯的,毕竟其老师可是变法的反对者:“余尝熟观其(王安石)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
黄庭坚并没就变法表态,对王安石的人品却是折服赞叹不已。
苏轼在《上明宗皇帝书》中反对变法,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其一,结人心;其二,厚风俗;其三,存纪纲。
在他看来,国家治理不仅是去其贫弱,还在于纲举目张,防患于未然。不能因为一时没有奸鼠,就失去了养猫狗以预防其患的意义。苏轼所言,其实是指出王安石在新政变法中所出现的不良影响,以及对变法未来走向的担忧。
二者的主要分歧是在财税政策改革上,王安石搞租税、差役、兵役等货币化改革,同时给农民提供小额贷款;而苏轼则主要保留出劳力代役等传统形式,认为政府不应当与小民争利。其他方面的意见不是很大。
苏轼与保守党大佬司马光等人的意见又是不同的,只要是王安石赞成的,司马光一律反对,而苏轼则是相结平和的,因此后来司马光上台执政,苏轼也很受排挤。
俱往矣,是非功过留予后人说。
众人拜祭完,心下不免有些唏嘘,默然转身,却见一二十来岁的青年恭恭敬敬的拱身长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手提竹篮,里头装着香烛黄纸,显然也是来拜祭王安石的。
王安石虽然在变法一事引发争议,但其人品与才学向为世人尊崇,说的通俗些便是吸粉无数,平素也有不少人前来拜祭。
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
他的政论文更为突出,驾驭语言的能力极强,其言简练明快,却无害于笔力雄健。其文以折为峭而浑灏流转,词简而意无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