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阴暗心理就那么光明正大的放在哪,但方腊这些人只视而不见,纵容放大了那渐趋变态的情绪。
去白鹿洞书院,明明就是自绝退路,除了挟持其中师生当作谈判筹码还能有其他诉求不成?
王寅心情极是复杂,某一瞬间感觉很幸运——幸好永乐王朝大业未成,若真成了大气候,将来方亳坐上了那位置,怕是比秦二世胡亥更为昏庸残暴。
白鹿洞书院啊,天下读书人的圣地,亦是他这以半个文人自居之人不可玷污的地方,更何况,堂长还是他素来景仰的文人楷模建昌先生李燔。
李敬子(李燔字敬子)幼年丧年,寄于舅舅处成长。说起来,他所在宗族还十分有名,乃是“磨刀李”。
在建昌县三溪桥镇横山村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叫“磨刀”的小山村,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柘林湖畔的一块文化瑰宝。
磨刀村绝大多数住户为李姓。传闻大昌后族李氏为避灭族之祸辗转逃至建昌,定居磨刀村。
关于磨刀村的得名有两个传说。一个传说说的是,三国着名大将关羽奉命驻守在“楚头吴尾“,磨刀村是他专门磨青龙偃月刀的地方。传说中的那块磨刀石,仍然保留在磨刀村前的水塘边。还有一个传说的影响更大,说的是东晋时期,鄱阳湖(时称彭蠡泽)连年水灾,并且有大水蛟作怪,当时享有盛誉的许逊不但带着郡民治水,还带着徒弟们杀水蛟除恶。他铸剑、磨剑的地方就在磨刀村。
磨刀人氏李常(字公择),理宗皇佑元年进士,担任过吏部尚书、户部尚书、龙图阁大学士,被封为侯爵,是大学士苏轼和苏辙的挚友,深为苏轼、苏辙所信任与敬重,苏轼赠诗“宜我与夫子,相好手足侔”。李常有个姐姐受封为安康郡君,有很深的文学造诣,为黄庭坚的母亲。黄庭坚十三岁丧父,在李常身边长大成名。黄庭坚是着名的诗人、词人、书法家及江西诗派的鼻祖,与苏轼齐名,并称为“苏黄”,他自己也说:“长我教我,实惟舅氏”。
而李燔则打破官本位,为朱夫的理学哲学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勤耕教坛,甘之如饴。
李燔把教育事业当作自己的首要责任,丝毫没有醉心于官场,一再教育学生,“人生在世,不一定非得做了大官、担任一定职务才算是建功立业。只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大小,做一些实实在在有利于他人的事,就可以说是有了功业”,许多人都把这句话当作座右铭。他自己穿着朴素的衣服,全心投入教化与传播真理。
他开辟“修江书院”、“白石书院”、“竹梧书院”,传播和研究儒家思想;又为福建延平书院制订学规,长期参与教学,平江人引为自豪的“平江九子”有几个是他的学生;应邀回到白鹿洞书院主持书院活动,学士云集如潮,白鹿洞书院成为天下书院之首。
可以说他从中进士以后这许多年都是在教育与研究儒学中度过的。
这是个纯粹的文人,诲人不倦的教育家,值得世人尊崇。
要去惊扰文化圣地与殿堂级人物,王寅心有戚戚。
可又能怎样?他自知阻止不了。罢了,走一步看一步吧。